原本下午说要去超市逛逛的,因为群里看到有满1000送丹东草莓、满1200送车厘子的活动,去超市这事儿还是我妈主动提的,我说好呀,正好下午还有租客要看房子,就想着正好出门就可以把这两件事一起办了。
抱着对去超市的期待中午去外婆家吃饭,结果外婆说下午约了人来家里打麻将,我妈是默认被计算在内的。也就是说,下午的超市计划显而易见地泡汤了。
外婆哄我:“明天再去吧明天再去吧。”
我说行,那就明天再去吧。
但其实明天具体要干什么谁也没个准数,也就是那么一说罢了。
我就是突然想到,如果是我小时候、比如高中及之前,遇到这种“说好的却临时变卦”的事,我肯定会难过得不行。小时候脑子里就有一根很执拗的筋,认为明明是说好的、答应的,就必须要说到做到才行,反悔和变卦的行为都可讨厌了。
我也很能理解小时候的自己,因为那时我的生活很单调,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关”在没什么自由的学校里,所以那些在大人们看来无足挂齿的“承诺”,在那时候的我眼里就是生活的一个个小希望小盼头,我始终觉得人是靠一个又一个盼头才能积极活下去的。因而在那些小盼头破碎后,学生时代的我就真的很容易崩溃委屈,甚至会一遍遍自我怀疑,怀疑他们是不是不那么爱我,所以才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无视我的情绪。
现在倒是不一样了,归根结底,是我自身更自由了、选择更多了,不只依附于他人所给予的所谓“盼头”生活,“包容”与“理解”力也就随之增强了。
包容是包容生活里总有临时不可控的变化发生,理解是理解别人的生活并不可能围着我一个人转。
现在我想去超市买什么,我甚至不需要自己出门,点个外送在家里等就好了。如果是小时候的我想去超市,我就只能寄希望于每周仅有二十个小时的放假,一周的容错就只有二十个小时,一周的期盼也是这二十个小时,如果还被放了鸽子,那时候怎么会不失望呢?
我不知道今天写的这些算不算突如其来的有感而发,我还觉得其实更像是在开导宽慰小时候的自己,对小时候经历过一次次失望的自己说一句:没事的,长大就好啦。
2024.12.12
给自己点了杯布蕾脆脆奶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