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段章句,孔子在谈孝的表现。孝,一般用来形容子辈对父辈的恭顺敬养。此段有一个难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话的理解。
前面的两句都好理解,具体描述了两种情况的观察,一种是父母健在的时候,子辈的志向,另一种是父母过世之后,子辈的言行举止。以两种结合,看看子辈在失去了父辈管控的情况下是否还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我的理解是,三年或者多年都不会改变侍奉父母的方法和原则。比较这个章句谈论的核心在于孝,所谓孝,子辈用心侍奉父母,就算是孝了。而孝不是一时兴起,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一分责任,是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是需要长期奉行的。
孔子对孝的重视:用心奉养父母,这种孝行,不仅表现在父辈生前,还关系到父辈过世后的表现。如果生前对父母孝顺,父母死后马上纵情玩乐,那也是不行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明确表明了父母过世之后的表现时间段,三年,甚至是多年。
在父辈过世后多年,仍然能够纪念他们,在祭祀的时候做些父母爱吃的东西去祭祀他们。
我记得24孝里面有那么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特别孝顺,他的母亲特别害怕打雷,每次打雷,他都会陪伴母亲,后来他母亲过世了,一到打雷天的时候这个孝子还回去母亲墓地陪伴。这正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表现。
真正孝顺的孩子,那是不管父母生前还是过世之后,都能始终如一的对父母好,这也是这个章句的核心价值观。
现在社会,一是传统文化的断代,二是在西方浮华的价值观冲击下,很多人都没有了孝心,相对于奉养父母,他们更愿意花心思在猫狗身上,并认为那是有爱心的表现。
孝道,确实应该重视了。父母生我养我,我们本来就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