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手机里刺耳的笑声传来,又是爸爸在看视频。
我抱怨道:“爸,能不能别刷视频了?有什么好看的!吵死了。”
我爸看了我一眼:“你有时候也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就放松一下嘛。”
我顿时哑口无言,继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几个小时拿着手机,是放松吗?
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娱乐和放松,究竟有什么区别?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打开抖音等软件,以刷会儿视频来犒劳自己一天的疲惫,希望得到身心的放松。
可,当你的大脑被巨量信息轰炸
当你长久地保持一个姿势
你真的能放松吗?
有人说:我每晚只刷二十分钟的视频,看着别人的美好生活,会让我更有动力。
你忘了,身体疲惫时,意志力也是薄弱的,你能抵制住大数据投其所好的推送吗?
若不,防线便会被层层攻破。
我们都不是披盔戴甲的勇士,我们有着人性的弱点,我们没有超强的意志力。
我曾经自欺欺人:看视频也能学习啊,有手工,做菜什么的。
别撒谎了,每个人都喜欢无需思考的娱乐方式。
大脑具有欺骗性,别最后连自己都骗了。
确实,我也沉浸在短视频带来的快乐中无法自拔。
大量信息的输入,无需思考的快感都让我收获了短暂的快乐。
可,好友相聚,言笑晏晏间,我无话可说。我是别人美好生活的看客,在数次的视频狂欢中,已忘了我是谁。
关掉手机后,你只能看见屏幕里的自己。
二
我最大的爱好是看书,看书与刷视频不同。
当我打开一本书,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在公园的长凳上,尽情享受知识,也汲取知识。
读书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也是一次精神食粮的主动追求。
读一本小说,与书中人同欢乐共悲伤,读一部历史书,聆听千年前先祖的声音,读一本哲学书,从另一个高度看世界。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读一本凝结作者数十年乃至二十年心血的名著,难道不比观看别人镜头下的生活更有价值?
我听过一句话:你看见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
这种情况在互联网时代更是遍地开花。
读一本书,是我主动的行为,是我针对自己的需求精挑细选的结果,而非大数据时代机器的分析筛选。
如今世界太好也太躁,技术信息支持下人们的审美早已从文字转向视频图画。
生活太累,所以喜欢直观的呈现,工作太累,下班只想放松。
地铁站、餐厅、街道,拿着手机的人比比皆是,捧一本书似乎都成了格格不入的异类。
公共场合,到处充斥着某音的大笑音效。
他们看着手机,我看着他们。
心里偶尔会有点悲哀:如果全世界都沉浸在短视频的狂欢里,拥有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人也该清醒地活着。
我们是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也有着走过苦难征程的勇气,如今在这样压力倍增的社会上,不该也不能用这种方式去宣泄。
世界很躁,可我们要真实的快乐。
记得很早以前有个印度人写了一篇文章,《不读书的中国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了下来。
不能说全篇真实,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这正是我们每日出门即见的场景,甚至你我,也参与其中。
这样浮躁的你我,是否体会过:“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是否有过“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心境;是否有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探索。
我们的祖先曾是这样的从容高雅。
我总是在想,在这样一个提倡碎片化阅读,浏览的时代。
究竟是我们有意识地在进行碎片化活动,还是短视频软件将我们原本极具价值的时间强行碎片化了?
短视频的到来,更是娱乐至死的时代,我并非说在这样的时代下,没有清醒的狂欢者,但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用短暂的快乐逃避现实的痛苦。
在《他者的消失中》读过一段话,与诸君共勉:
人们踏遍千山,却从未总结任何经验
人们纵览万物,却从未形成任何洞见
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从未获得任何知识人们渴望兴奋、渴望冒险,而在兴奋和冒险中
人们自己,却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