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人事先声明。发现一些好书,与大家分享一下。以下所有内容全部都是出自喜马拉雅听书APP的订阅号:屯蒙学舍
那么我开始搬运了
论语 学而 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第一》
这句话有非常多种解释。但是我们还是保持一个原则——我们在学东西的时候,要以最适合你的那个方式来理解。什么叫最适合你的方式呢?就是学完之后,你看了多少种解释都没关系,你就把那些能够使你变好的那些东西全都接受了。 比如说他有五种解释,其中有四种对你来说,都能使你变得更好,你就去接受他。因为你学这个东西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分辨一下这句话究竟哪个是孔子的原意。
以前我碰到过一次,我讲一句论语里的哪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一个人就说:“你这个不是孔子的原意。”我就奇怪了:难道在这个世界上,今时今世,有谁知道孔子的原意吗?别说今时今世,就是那七十二弟子,几千门徒,谁敢说他就知道孔子的原意?除了孔子自已,没人知道啊,孔子即便再跟我们怎么讲,哪怕孔子他把这个话再给我们多说几遍,我们也仅仅是能把这个所学的内容缩小了范围,最后我们也不能讲说我们就真的得到了孔子的真传,因为这很难嘛。假设退一万步,我就知道了这个话的真正原意,这于我来讲有什么意义?我最后学这个东西还是要改造我自已,对吧?
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只讲我的解释,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解释,你的解释只要对你有帮助,多也好,少也好,都无所谓的,我们不去争论哪一种说法更正统,这样没有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里面所讲的学呢,不仅仅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讲的对知识的学习,我们在看后面的文字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学主要是指人的很珍贵的品质,或者也讲是人的基础的品质——忠 、信、智 、仁、义、礼,等等这些。在学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如果非要在后面加一个内容的定义的话,这个”学”应该就是学怎么样去做人,当你学完之后呢,有的人在这个”时”上面经常会去分辨一下。
时:时常,经常;有的说是适时地去学习。其实不重要,你只要去学了,适时也好,经常也好,能够经常的实践,去检验自已的学习,然后发现自已的这个学习是学到了,因为你学完之后去检验,发现确实如此,那你肯定很开心。为什么?因为你在做人的道路上又向前进了。这个向前进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指向人(仁)的那个目标前进。
大家不要以为做人很容易,做人其实非常难,尤其是做一个真正的人其实是很难的。我们从《论语》也好,《孟子》也好,这些书籍里面来看到,就是说在我们人类的文化当中,对于真正的人的这个(仁)定义,其实他的要求从我们现在普遍的所谓的通俗人的定义角度来看,其实是比较苛刻的。
比方说“好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很多人压根就不喜欢学习,他的很多学习都是被动的,他是顺从了自已的这种欲望,就是说完全没有自已的主见,没有自已的主张,碰到一个喜欢的东西就投入其中了,并没有问这个东西究竟是不是好的,这样的话有时候就会占染一些恶习。
为什么叫恶习呢?因为即便是一个不好的东西,你想要把他学到,也需要去不停的实践。就像现在有很多沉迷于网游的人,那个网游你要想打好也要做很多很多的练习的,不仅要花钱还得要熬夜才能够有一定的技能。他做完之后也会很开心,那这个开心为什么不在“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范畴之内呢?因为那不是在做人啊,很难说天天沉溺于游戏当中还能够把人做好的。韩愈讲过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你这个就属于嬉戏,游戏的东西怎么能当成人生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如果有一个和自已很相得的人,很相宜的人——同类从远方来,自己心里肯定很开心。这个从远方来不一定非要坐上飞机坐上火车从远方来才是他和你相会了。比如说在这里我们有很多同学,其实我们就是朋友啊,我们大家在相会的时候,就很开心呀。我们都是一些天南海北的人,现在我们相聚在一起,那我们就是同类呀。所以这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一定非要是我们坐在一起面对面才叫来。
这个时候我们大家在此时此刻我们想的事情,肯定是围绕着论语展开的,我们所开心的事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在朝着做人的方向在努力,让自已做一个好人,这个就是志同,就叫道合,那我们就是同类,这个时候难道你不乐吗?所以这个时候这个乐呢,我们要把他宽泛地理解一下,这个乐是一种大乐,他和我们平时的那个“欢歌笑语”还不太一样。
我们往往人做的事情,都是自己乐于去做的。为什么讲“乐于”?并不是你做完之后一定乐,一定要笑就叫做乐。比如我自己很喜欢踢足球,虽然踢完了之后其实都是很累的,但是我是乐在其中——我要流很多汗,要出很多力,还得花钱,但是我心里非常的乐。所以这个乐,他是一种更广泛更宽泛的含义上的,人愿意去做的,准确的来讲就是说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心里很快乐,很舒服,那叫做乐。
可以顺便提一下,为什么叫快乐。“快乐”这个词啊,其实就是指时间过得比较快。像刚才有的同学他听不下去走了,就是因为他很难过。当他听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不是感觉到时光飞逝,他不愿意听的,不是同道中人,他听了就会觉得很难受,很难受之后就会觉得很难过,难过之后当然不乐,他自己就走了,这其实是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不是同道那何必在一起,是吧,我不乐,你也不乐,那没什么意思嘛。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这整个一句话的结构重新认识一遍。我们把这个地方的最关键的点讲一下,这句话是论语开篇立意的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把这个东西展开来讲“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大家知道为什么是这三句话吗?为什么是学而?为什么是有朋?为什么是人不知?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学而”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是在人的少年。什么时候“有朋”?是指你成年的时候。为什么说“人不知”呢?这个时候人已经老了。为什么按这个顺序讲?少年的时候肯定是在打学习的基础,这时候很艰苦,所以要讲不亦乐乎。到了中年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自已真正的同类的朋友,因为这个时候,学习方面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你要让自已的所学得到真正的肯定,这个时候就要找到自已的同类。同类不是同党哦,党和类非常不一样,党和同这两个的区别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党就是同,只要我们一样就OK,但是这个同类呢,他是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我们大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要做人,这个是党和类的区别。
那么你在中年的时候呢,要找到自已的同类,实际上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所做的事情与大部分的人类所前进的方向是不同的,你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比方说很多打网游的同学打了很多年之后,这个时候你说“我有朋,我们全中国全世界有多少人在打网游。”没错,在这个时候你是可以这样讲的。但是当年鸦片横行的时候,抽鸦片的人也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是抽鸦片的,所以我也抽鸦片,我也有很多朋友,有朋自远方来,我也很开心”。那你就知道自已不对了。
这就回到我们刚才所讲的一个观念,就是说无限的——当你把时空的界限放大,放大到无限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整个的人类不仅仅是在此时此刻的地球上的这些人。比方说在那个时候吸鸦片的人,甚至法律都不去制裁他,但是并不代表他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很多人在打游戏,并不代表他就符合人类的大道,人类的道义一定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
所以你的“有朋自远方来”除了这个意思,也还包含了另外一层含义——这个有朋从什么地方来?最起码是从远古来,人类的很多的先贤,很多的前辈,他们所做过的事情,和我们应该是同道的,同在为人之道,所以你要把自已的心胸放得更宽广一些。有多宽广呢,就好像草原一样宽广,像天空一样广阔,那才好;你的眼界,也要更长远一些,有多长远?最好要比那个哈勃望远镜还要长远,那才好。 这样的话,你看的事情才不片面,才不会陷入愚蠢的行列。
人不知而不愠。其实就是指的之前大部分的君子,年少的时候学习,中年的时候有很多同类,但是到了年老之后,权也不在了,势也不在了,甚至也没什么钱财了,本来以前人们都是知道你的,现在也不知道了。人生的道路就是这样,就像春夏秋冬一样,老年就像进入了秋冬,牙也掉了,树叶也掉了,腰也弯了,力气也没有那么大了。那这时候,要顺应“道”,要明白这个时候其实是需要“人不知而不愠”的。这时候是时候体现你的修养了。
这个跟“君子三戒”是相合的——“少年戒之在色,中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人生的规律就是如此,我们把人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好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上天。这需要有一个坦然的态度——这就叫做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所以为什么讲“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的。该学的时候我在学习,学完之后去检验,觉得真好,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到了中年的时候呢,我有很多的同道,有很多的同类,大家还可以聚在一起,我们走的是正确的人生方向,学习、工作、家庭我们都可以把他做好,那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那当然是坦荡荡。到了老年的时候,我清楚这个是在人生的什么阶段,我非常的明白人在这个时候应该怎样去做,不会再去强求那些东西,人不知而不愠,那这不也是一个完整的人吗?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嘛,我有什么好戚戚的?当然也是坦荡荡。
这个就是论语的开篇。其实这一句话,就把论语的整体思想一以贯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