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晏 | 因果论和目的论

昨天课上内容讲了最后三个基本理念。

第8个理念:

因果思维和果因思维。

1. 因果思维和果因思维这是在讲什么?在讲“归因”的方式。人是一种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动物。什么我都可以接受,只要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

“为什么我有一个这样的老公?”

“这是你上辈子欠他的,上辈子你对你老公非常的不好。”

瞬间平静了很多。

2. 弗洛伊德的“因果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

我现在还记得当我第一次在经济广播电台听李老师讲原生家庭那一期,感到非常的震撼。听原生家庭,找小时候的创伤。在我看来已经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思维动作。竟然还可以,不这么想?很颠覆,很震撼,瞬间也觉得自己有了力量。

今天决定昨天,明天决定今天。自己的问题是不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想通过这种归因方式,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我们的每一种行为,每一种情绪的表达,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又回到最原始的那个问题了,“我到底想要什么?”

3. 原因是先看到结果又“找”出来的。

找出来的东西当然是建构的。因为为什么找这个,不找那个呢?

现代医学模式的归因从三个方面:

生理:

性别,年龄,躯体疾病。

心理:认知

社会:

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生存环境(包括住房),道德习俗。

社会心理服务师的目标是帮助对方找到N减1个原因。

4. 不能犯的三个错误。

a. 单一归因。

也就是应该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来找到N个原因。

b. 因果颠倒。

詹姆斯兰格理论。人不是因为悲伤而流泪,而是因为流泪而悲伤。

日本教育学家。一个孩子不是因为厌学才学不好的,而是因为学不好才厌学的。

不是因为上网成瘾才有了心理问题,而是有了心理问题才上网成瘾。

一个问题不是因为多么难,才解决不了,而是因为解决不了,才变得难的。

条条大道通罗马。解决思维固化的问题。

c. 逻辑错误。

有a,一定有b。 b是a的充分条件。

没有a,一定没有b。a 是b的必要条件。

生活中常常是把必要条件理解成充分条件。比如有钱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关于老师上课的2点体会:

1.老师花了2/3或者3/4的时间,都在给大家举例子。通过大量的实力来帮助大家理解,而且来锚定这个概念和道理。

2. 还有那个做自由联想的时候来访者,闭着眼睛眼珠一直在动,代表他看到了什么。然后老师解释了做梦的时候为什么眼睛动,因为身体动不了这个例子,非常的鲜活。

第9个理念:

心理咨询师是在卖时间。

第10个理念:

心理服务只是解决求助者心理问题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年前就听说抖音,当时也没兴趣下载。最近在百度里看到一个视频,挺好,一看是来自抖音。于是对抖音产生了兴趣,下载一个...
    聆听色彩阅读 305评论 0 0
  • 晚上和家人出去吃火锅,走的时候对老公说:“吃完我们早点走”,他问:“为啥?”,我说:“想早点回来写东西,学...
    筱琂阅读 416评论 0 1
  • 你有什么对美的思考吗? 我们国家好看的女性非常多,但很难看到好看并且开心的女性。为什么?
    161班的吴双阅读 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