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第二章夺嫡之争

第二章夺嫡之争

第一节灵帝驾崩

凉州之乱成为汉帝国心腹之患,为尽快平定这次叛乱,灵帝于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五月,以征西为名组建西园军,设立西园八校尉:

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

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

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

典军校尉---议郎·曹操;

助军左校尉--赵融;

助军右校尉--冯芳;

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

右校尉----淳于琼。(八校尉人员及称谓有不同的版本)

八校尉以蹇硕为帅,大将军何进也在其下。宦官成为朝廷最高军事长官。

十月,灵帝建造长乐观,在里面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自称“无上将军”,持剑骑马检阅八校尉所属各军。(明正德皇帝是学的他吗?)还自鸣得意地在讨虏校尉盖勋面前炫耀,结果被盖勋直接指斥为“黩武”,自讨没趣。(不敢出军抗敌,只在国人面前耀武扬威,再盛大的阅兵仪式都是劳民伤财的摆设)

188年陈仓之战后,战败的王国被韩遂、马腾废黜,二人推举原信都令阎忠为帅。阎忠内心不愿,忧愤而死。凉州叛军一时群龙无首,这似乎给帝国的平叛大事带来了转机,谁知灵帝却一病不起,平叛之事只能暂时中止。

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十一日(公元5月13日),洛阳皇宫,南宫嘉德殿,病入膏肓的皇帝刘宏奄奄一息地躺在御榻上,殿内只有小黄门、上军校尉蹇硕陪侍。刘宏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对蹇硕嘱以后事,让其扶立小王子刘协继位为帝。说完后黯然去世,享年33岁。

如果根据史书记载的话,中国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除了傀儡外,都不是好东西。这些皇帝的谥号也多是恶谥,哀、殇、炀、幽、灵等,人性阴暗面中所有的残暴荒淫似乎都集中在他们身上。有那么一二个还可以理解,如果无一例外的如此就有些匪夷所思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试着分析一下,完了再接着讲故事,喜欢听故事的看官可以歇一歇,喝口茶抽支烟。

先确定一个前提,是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观点,自秦始皇开创皇权专制体制以来,一直到清宣统皇帝退位,其间所有的皇帝都是暴君,区别仅仅是残暴的程度不同而已。这点很重要,千万不要被那些什么明君、仁君的赞歌唱昏了头,皇权专制体制下产生不出什么明君、仁君的。唐太宗是明君吧,杀兄、射弟、逼父。康熙是仁君吧,大起文字狱,杀起汉人来眼都不眨一下。

其一,末代皇帝,都是身处朝代衰竭期。短则几十年,长则上百年本朝历史的所有矛盾和弊端都集中在这个时期,积重难返,要靠一己之力来力挽狂澜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明崇祯皇帝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崇祯谥号烈,还不是恶谥,除了崇祯本人还不算太坏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清朝要收买汉人人心)帝国要垮,人心已散,内贼蜂起,外寇又来,怎么办?只有严刑峻法,重税重赋,挖肉补疮来尽力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加快了朝代的灭亡。而所有这些恶政、恶果、恶名都落在了末代皇帝身上。

其二,就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新的朝代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一个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抹黑前一个朝代。这在中国古代史中屡见不鲜。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多数是武装夺取政权,而不是合法继承。胜利者为了凸显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就必须把对方说成是非正义的一方,让自己武装夺权的行为变得合理合法。而中国古代修史的一贯做法是胜利者一方政权稳固后,派本朝大臣领衔,集中已经归化本朝的文人来写。谁敢指责本朝的不是?坏人只能由前朝最后一个皇帝来当咯。就算隋炀帝和唐太宗是亲戚,父辈还同朝为臣,一个圈子里的人,尽管知道唐玄宗时仍在用着隋朝留下来的钱粮,尽管国家人口和财政收入仍然比不过隋朝,但还是要把隋炀帝说成一个大大的坏人,而且是坏透了。(当然,隋炀帝不是好人,但不至于像唐朝人包括今天还有人说的那么坏)

其三,皇帝看上去是个很风光的职业,(说皇帝是个职业的话是皇帝自己说的。1931年,文绣与清逊帝溥仪上法院离婚,登记表中有“职业”一栏,溥仪思索了半天,填了个“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莫不生杀予夺,何其快哉。但是,也是一个最危险的职业,随时得提防着有人谋反,把自己从皇帝宝座上拉下来。中国没有日本天皇万世一系的体制,也没有欧洲只能由具有王室血统的人才能当国王的规矩。中国的皇帝是随机性的,就是所谓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是由中国君权天授的理论体系所决定的。天选择有德的人来做皇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没有其他的条件,只要有德就行。如果皇天认为你无德了,就另外辅佐一位有德的来代替你。所以人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当皇帝,泥腿子陈胜就可以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历朝历代的农民民变也都是以推翻现在的皇帝,由自己取而代之为终极目标。在中国古代没有为改革体制而兴的民变,造反都是为了当皇帝。新的朝代建立初期,皇帝大多会与民休养生息,制定许多轻赋减徭,还利于民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疗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生产,促进人口增长。再加上开国君主一般都比较开明,有威望,能够凝聚社会各阶层齐心协力开发社会生产力。这也是各个朝代的所谓盛世都出现在初期的原因。到了末代就尾大不掉积重难返了。皇帝耽于享乐,官吏忙于贪腐,土豪乐于兼并土地。官场腐败,社会黑暗,以至于民不聊生,铤而走险。历史又由此进入一次新的循环。这个时期的皇帝最难做,干啥啥不成,还得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保住自己的位置,会身不由己地自动开启亲小人远贤臣,荒淫残暴的昏君模式。

顺便说说桓灵二帝的差别。桓灵二帝一向被人相提并论,以至形成二人都是相同的昏君。特别是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说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被选入中学教材里,其影响非常广泛,更加深了桓灵一体的认识。

其实,二人是有差别的。再次声明,集权体制下的皇帝都不是好东西,这里并不是为桓帝翻案,只是为了正确认识历史人物。

政治上,桓帝比灵帝成熟。

桓帝与宦官厕所密谋,发动宫廷政变,消除了外戚梁氏势力,自然会重用宦官,所谓一日五侯,就是桓帝所为。但他知道掌握宦官与文官集团的平衡,在宦官势力过大时会予以压制。桓帝有所谓的“三断大狱”,一是诛灭梁冀;二是废免邓氏;三是禁锢党人。第一不用说了,第二、第三就是在宦官与党人之间寻找和建立平衡。在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废免邓皇后的过程中,曾经如日中天的“五侯”及其继承人全部由县侯降为乡侯,终结了与这批宦官的六年蜜月期。桓帝时的党锢时间也不到一年就结束了。李膺杀张让弟弟张朔,济北相腾延杀侯览、段珪宾客数十人,桓帝都没听从宦官的诬告处理李、腾二人,反而升了二人的官。

同时桓帝在用人上也比较灵活,在朝廷中枢里不再以郭、马、袁、杨为主,(前二者是开国元勋及外戚的后代,后二者就是两家著名的四世三公豪门子弟),西北边陲将领也不以邓、马、耿、窦等世袭将领为主,都另外从基层、民间提拔人才,“凉州三明”就是因此才崭露头角,成长为方面人才。

灵帝则一味地依赖纵容宦官,在评定黄巾民变时,豫州刺史王允拿到了张让门客与黄巾军联系的信简呈报给灵帝,灵帝居然训斥几句就算了。无限延长党锢时间,加剧党人与朝廷的矛盾。设置鸿都门学,截断太学生的仕进道路,引发和加深新的社会矛盾。

经济上桓帝比灵帝节俭。

桓帝也卖官,灵帝卖官还是从桓帝那学的。但二者还是有差别。(卖官是商鞅变法内容之一,秦汉时都卖官。汉时武帝为征匈奴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开始卖官)桓帝卖官始于延熹四年(公元161年)。那年是个灾年,瘟疫、水灾、地震接踵而至。还有多个地方的羌人反叛。赈灾平叛都要钱,桓帝继承的是个烂摊子,没有钱的。于是,就先减官员俸录。不够,再找诸王侯借半年租。(欠借的钱桓帝后来用濯龙中藏钱,就是私房钱还的)还是不够,没办法了,就只好学汉武帝卖官。卖的官都不是重要位置,主要是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关内侯和五大夫为爵位,有位无封地。前者有少量的食邑和收取几户农户的税收,可世袭;后者仅本家得免役。其余的只是宫廷卫士之类的士兵)这些低级别官员并没有影响朝政的能力。桓帝卖官后又以种种理由来削减这些官员的俸禄。卖官得来的钱主要就拿来赈灾平叛。

灵帝卖官则没有限制,什么等级的官都卖,甚至三公职务都卖。这些职位对朝政影响就非常大了,官员不称职,甚至能直接影响朝廷的兴衰。比如前面提到的张温、崔烈之徒。并且灵帝卖官得来的钱主要是拿来自己挥霍享受。

个人享乐上,桓帝没有灵帝那么骄奢淫逸贪婪无度。

桓帝好色,后宫妃嫔、宫女最多时达六千多人,这点和灵帝不相上下。但桓帝除了给母亲起造过宫殿外,几乎没有新建什么宫殿。桓帝时皇宫内经常失火,许多宫殿都被烧坏了。也许主要是没钱吧。因为他曾想扩建鸿池,被侍中赵典谏止。以至于灵帝继位后,看到破烂的宫殿和空空如也的国库时嘲讽桓帝不能作家居。

灵帝就太能作家居了。将加收的田亩税和卖官钱拿来翻新南宮,扩建西园。有学者算过一笔账,灵帝仅从每亩增收十文钱的加税中就获利200亿。而这200亿还不够他修建宫殿。这才又开始卖官。

桓帝比灵帝亲民。

桓、灵二帝时期,在自然环境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自然灾害特别多,水灾、旱灾、蝗灾、地震不断。特别是瘟疫盛行,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有学者认为这是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罗马使团来朝时从西亚带过来的,因为以往中原大地从来没有过流行时间这么长、波及面这么大的瘟疫。赈灾和治病、防疫就成了这个时期经常会遇到的事情。以《后汉书》记载为准,桓帝时赈灾、治病、防疫,减免租赋等举动共有十三次,灵帝时则只有三次。桓帝为保障粮食供应,还禁止酿酒。并从诸侯王和有粮食的大户那里借粮食赈灾。

桓帝时期,人口达六千多万,是汉朝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其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就是和盛唐时相比也毫不逊色,俨然有中兴之气相,这是灵帝无法比的。桓帝还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诛灭外戚梁氏后,桓帝又抄了梁冀家三十几亿的家产,在官府公开拍卖,充公使用,并因此减除天下税租的一半。还把梁氏占据的山岭花园等产业发还给贫穷的百姓来经营。这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贪官的赃款赃物发还于民的吧。(有学者考证,梁氏的家产远远不止30亿,总资产应该在150亿以上。多出的120亿被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成员,主持抄家、拍卖的洛阳令袁腾私吞了。没有袁氏家族的支持和参与,一个洛阳令是办不成这事的。这也是袁氏家族从此后成为大富豪的原因)

从二人的谥号上也能看出差别。桓,不是恶谥。按谥法解释,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是对桓帝主要在西北开疆拓土功绩的肯定和赞扬。灵,则是典型的恶谥。不勤成名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等,无一不是彰显灵帝之恶。

灵帝曾经问过侍中杨琦:“我和桓帝比怎么样?”杨琦是弘农杨氏家族成员,不屑于巴结灵帝,说:“陛下要和桓帝比,就像虞舜和唐尧比德一样。”意思是说,桓帝已经是个无德之人,你和他比更无德。再翻译得更直白点就是:桓帝已经不是个东西了,你就更不是个东西。灵帝自讨没趣,又不能把杨琦怎么样,只得假意夸奖杨琦是个硬汉子,给自己找台阶下。

晋武帝司马炎也卖官鬻爵,搜刮钱财供自己挥霍,司隶校尉刘毅对此的评价是“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认为司马炎还不如桓灵二帝。刘毅是汉室宗亲,曹魏时人,离桓灵时代不远,他说的话应该比较准确。唯一错误的是没分清桓灵二人的差别。

灵帝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将汉字由文字工具提升为书法艺术,书法和书法家由此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和艺术家。(靠书法谋生的人应该每天拜拜灵帝)还有两件事,史家也乐于提及,就是熹平石经和鸿都门学。熹平石经是统一了儒家经典,并以石刻的形式公开在太学内立碑,供天下读书人誊写,儒家经典的教和学都有了标准教材。鸿都门学则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综合性艺术专科学校,但灵帝成立鸿都门学的本意的培植官僚体系的人才,以弥补因为党锢而造成的官员缺失,也是为了打击和惩罚不愿合作的太学生们。

第二节二子夺嫡

扯远了,还是回到洛阳皇宫里来。

嘉德殿里,蹇硕眼看着灵帝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面对着这个赋予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主子,暗暗下定决心,拼尽全力也要实现主子的愿望。

蹇硕身材高大,相貌威严,不光强壮还很有武略,灵帝自黄巾民变后就开始对帝国军事行动感兴趣了,就特别信任蹇硕,以他为西园八校尉之首。蹇硕的相貌和各位想象中的样子有很大区别吧?这是因为秦汉阉割和明清的阉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简单科普一下吧。汉代宦官净身只是将睾丸去掉,保留了阴茎。被去掉睾丸的人同样具有性欲,有些人还可以再生,恢复成正常人。还有的人患有隐睾症或者严重的阳痿症,当时并不知道有这些病症,这些人也糊里糊涂地入宫作了宦官,他们同样具有性欲甚至生育能力。这也是东汉宦官专权时,经常有强抢民女的事情发生,成为文官集团声讨宦官的一大罪状。上文曾经提到的议郎栾巴就是这样的一个奇人。先为宦官,后来发现自己恢复男性功能了,就申请外放,不光结了婚,还生了个儿子叫栾贺,官至云中太守。(治云中县,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明清时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就将阴茎和睾丸一锅端了,彻底剜掉。明清太监就不能和宫女对睡,只能对食了。虽然也大张旗鼓地娶老婆,也只是意淫罢了。

按说皇权专制时期,谁来继承皇位,还不是皇帝老子一句话,就像康熙留下遗诏,着皇四子雍正继位一样。不管其他阿哥愿不愿意,服不服气,都只得俯首称臣。各位看官要也这样想那就错了,大错而特错。满清时可以这样做,因为是异族,因为是康熙皇帝看到了历史上立嫡制度的缺陷和弊端,才发明和运用了这种秘密建储制度。在汉人政权的传承中,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皇位继承理论就成为唯一的标准,皇帝和文武百官都以此为标准来决定皇位的继承。

皇权体制是家天下,国家政权父子相传,选择继承人成为政权是否能够稳定和延续的关键,因此,自古就有太子为立国之本的说法。《春秋公羊传》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表明最迟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由儒家根据商周历史教训总结提炼出来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一经产生,就为后世的君王和大臣所接受,对君王而言,是从制度上防止其因爱立嗣为国家带来的混乱;对大臣而言,有了维护这一制度的理论,可以监督甚至反对君王不合理的立嗣行为。这一制度的最大功效就是赋予嫡长子合法继承权,消除其他儿子的非分之想,使政权能够稳定交接和延续。但这一制度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嫡长子本人是否拥有接管政权治理国家的能力。如果僵硬地执行这个制度,也会给政权带来危害甚至引发动乱丧失国祚,如晋武帝司马炎嫡长子司马轨早死,次子司马衷遂成为嫡长子顺位继承,就是有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由于其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其皇后贾南风揽权干政胡作非为,造成八王之乱,西晋很快就灭亡了。

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是封建时期的主流理论,三国时期也如此。三国前期因立嫡问题遭到当时人诟病和指责的有袁绍和刘表,二人都废长立幼因爱立嗣,导致政权分裂灭亡。曹操也曾想因爱立嗣,在嫡长子曹丕和自己喜欢的三子曹植之间犹疑不定。曹操曾经就此去请教贾诩,贾诩意味深长地说了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操心领神会,于是立曹丕为太子。孙权也想因爱立嗣,造成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二宮并争。由于不听陆逊等大臣的忠告,以至于太子与鲁王两败俱伤,并由此导致东吴的灭亡。

汉灵帝比桓帝幸运的是有两个儿子,刘辩与刘协,当年分别是十七岁和九岁。(一说十四岁和九岁)灵帝的第一位皇后宋皇后无子,而何贵人生下刘辩后不久,因宋皇后被废而立为皇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刘辩是嫡长子。(如果宋皇后没被废,刘辩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嫡子,只是个长子。宋皇后任何时候生下皇子都是嫡子。这就是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的道理)既然是嫡长子,就理所应当地继承皇位啊,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出在灵帝身上。灵帝不喜欢他。不喜欢他的原因应该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他从小寄养在宫廷外的一个道人家里,没有经过严格的宫廷礼仪的教育和熏陶,所以灵帝觉得他举止轻佻,缺乏威仪,估计还有些来自道士家庭的古怪行为;二是他是何贵人所生。灵帝痛恨何贵人毒杀了王美人,一直对此耿耿于怀。(灵帝还因思念王美人创作了《追德赋》和《令仪颂》,可见灵帝对王美人还是情有独钟的。在爱情和婚姻中,活人永远比不过死人)三是刘协是王美人所生,又是自己的母亲董贵人在宫廷里养大,从小看着长大的,自然又多了份亲近。董贵人更是竭力要求立刘协为帝,个中原因,不言自明。(从后来董卓来洛阳在北邙接驾时两个孩子的表现来看,刘协还真要比刘辩强)

但要立刘协也没那么容易,最大的障碍是刘协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不能名正言顺正大光明地成为继承人继位,就只有另辟蹊径,以实力夺嫡继位。这也是历朝有实力一派继承帝位的常见方式。

那么,我们来看看双方的实力。

刘辩一方。以蹇硕最具实力,是西园八校尉之首,帝国最高军事长官,大将军何进也受其管制。其次是董贵人的侄子骠骑将军董重。(位同三公,仅次于大将军)最后是董贵人,其时已被尊为孝仁皇后。虽无军权,但却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又有野心。(本来还有个董贵人的哥哥董宠,为执金吾,但因在外面打着孝仁皇后的旗号招摇撞骗,被下狱死)

刘协一方。以舅舅何进最具实力,是大将军。本来他应该是帝国最高军事长官,但灵帝或者是不想让外戚坐大,或者是当时已感身体不适,为了立刘协而预留了一手,在设置西园八校尉时,将何进的军权分出一部分给了蹇硕,并明确规定,在军事管辖权上,蹇硕在何进之上。这个对何进实力是有一些影响。其次是何太后,她这个后可是正位,比董贵人孝仁皇后的尊号要有实力有权力得多。再其次是何氏家族。何皇后的母亲是舞阳君,虽无权力,却有封邑,有财力支持家族势力。同母异父的哥哥何苗(其生父姓朱,故也叫朱苗)时任车骑将军,济阳侯。最后还有一大批已经官复原职手握军权、行政权的党人,光看名单就令人目眩。随便举几个吧:荀爽、荀攸、何颙、王允、郑泰、、伍孚、华歆、孔融、王谦、刘表、王匡、鲍信、蒯越、陈琳、逢纪、边让、张纮……这还不算,还有个巨大的boss隐藏其中,就是袁绍,及其弟弟袁术和大批他们的跟随者。

不用再比较就能看出双方实力的悬殊吧。

偏偏蹇硕和董贵人这两个不自量力的傻瓜不讲究策略,不知道收敛。蹇硕四处宣扬自己对董贵人的忠心,并得意洋洋地说,大将军兄弟和天下党人不敢明目张胆地和我作对,就是因为我有兵权,管得了大将军。董贵人也是如出一辙的张狂。何太后要她不要干预朝政,她不但不听,还口出狂言说,你不过是依仗你哥哥大将军的势力,我那天叫骠骑将军把你哥哥的头砍下来。这话听上去哪里像一个搞政治的皇后说的,分明还是那个清河寡妇的口吻。

灵帝未死前,除了分何进兵权外,还与蹇硕密议,将何进调出京城,让蹇硕独掌京城兵权,方便行事。于是就让何进出征西北,讨伐边章、韩遂。何进识破了其中的阴谋,就让袁绍先出兵东进,剿灭徐州、兖州的黄巾余孽,说要等到袁绍征讨完后带兵回来,再去西征。这明显就是拖延时间。袁绍也心知肚明,就带兵在周围转而不进。

灵帝一死,蹇硕和董太后没有约束何进的渠道和手段了,就计划直接杀掉何进。灵帝死后,蹇硕想先杀何进再立刘协,就在宫里设下埋伏,然后让人以商谈治丧大事的名义通知何进进宫。何进此时并没有防备之心,接到通知后就进宫。走到宫门时,碰见了旧时的一位老朋友,现在是蹇硕司马的潘隐。潘隐看见何进走过来,赶忙起身迎着何进而去,边走边给何进使眼色。何进迅速醒悟过来,慌忙掉头抄近路跑回自己的军营,并调来大批部队保卫自己。从此以后,只要蹇硕在,何进就誓不进宮,对外则宣称自己病了,与自己的团队一起商量如何对付蹇硕。

历史的偶然性,一个诡异的目光眨眼间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有必要和各位看官闲话几句历史的偶然性问题。喜好历史和立志研究历史的人,切记历史是由偶然性决定的,没有什么必然规律。所谓历史的必然规律云云,是意识形态的需要,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与历史无关。这种例子在中外历史中有很多。

举两个相似的例子吧。

第一个就发生在灵帝时期。汉建宁元年(168)九月,发生了史称的九月辛亥政变事件。以大将军窦武为首的外戚集团与以太尉陈蕃,(三公之一,主管军事,相当于国防部长)长乐少府李膺、(前面贯宫名的为太后宫官。如太后住长乐宫为长乐少府,住长信宫则为长信少府)太仆杜密等为首的文官集团联手,准备诛杀宦官。当时情形外戚的实力要大于宦官,不出意外的话,窦武是有可能战胜宦官的。不幸的是居然出了两个意外:第一个意外。窦武已经先期杀了中常侍(本为虚衔加官,东汉时转为实官,其秩由千石升至比二千石。安帝之后,只能由宦官担任,权倾朝野)管霸、苏康,又要杀曹节、王甫等人,同时安排了亲信尹勋为尚书令,(少府属官,品秩不高,实权巨大。尹勋为著名党人“八顾”之一)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北军五校之一)越巂太守荀翌为从事中郎,(越巂郡,治所在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辖境相当今云南丽江及绥江两县间金沙江以东、以西的祥云、大姚以北和四川木里、石棉、甘洛、雷波以南地区。,从事中郎,大将军属官)颍川陈寔为掾属,(大将军属官)李膺为长乐少府、杜密为太仆、朱寓为司隶校尉、刘祐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令、栾巴为议郎。内廷里也以亲信小黄门山冰代替魏彪为黄门令。(黄门令,即侍中,秩六百石)别忘了窦家还有人担任着步兵校尉和监羽林左骑等军职。准备妥当后,窦武就给太后写了封株除宦官的奏折,写完就出府回家了。值班的中书看见了就跑到宦官长乐五官史朱瑀那里告密。朱瑀偷走了奏折,大骂窦武:“宦官中放纵的人是可以杀。但我们这些人有什么罪,要全部杀尽,还要灭族!”并在宮里大声诬陷陈蕃、窦武,高呼:“陈蕃、窦武奏白太后废帝,为大逆!”于是与长乐宮里的宦官共普、张亮等十七人,歃血盟誓,要诛杀陈蕃、窦武等。曹节听说后,赶忙与灵帝的乳母赵娆等一起拥卫着灵帝躲到德阳前殿。同时以王甫为黄门令,先杀内应山冰、尹勋,然后劫持太后,把守南宫,把宫门和秘道都封闭了。然后派人抓捕窦武。如果不是这个意外,宦官集团几乎就没有时间组织力量对抗和反扑。

第二个意外。前面说过,窦武掌握的武装力量比宦官集团大。从后来王甫带出来的虎贲、羽林、厩驺、都候、剑戟士等,合起来才一千多人可以看出,宦官手里的武装力量就是平常值班的宫廷卫士,难以和北军相抗衡。意外的是,去年带兵前往三辅(即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平定先零羌骚扰的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此时得胜凯旋。宦官集团使灵帝下诏,以少府周靖领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比三公)加节,与张奂率五营将士讨伐窦武。张奂不明就里,听命而行。面对当时战力最强的野战军凉州劲卒,北军五校就只有投降的份了。

第二个也是因偶然泄密引发的例子。明崇祯时期,内忧外患严重,崇祯帝感到难以长期维持内外战争,有和清议和的打算,但又担心受到以东林党人为核心的朝野清流爱国派的反对,就密令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秘密议和。陈新甲令其亲信马绍愉以二品郎中的身份出使,与清议和。马绍愉将议和条件密函发送给陈新甲。陈新甲看后忘记秘藏,随手放在桌上,其家童误以为是第二天要下发的《塘报》,就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议和行动大白于天下。不出崇祯帝所料,议和行动遭到百官反对和抵制。崇祯帝委罪于陈新甲,陈新甲不知道为君分忧,坚决不认罪,反而认为有功。最后被杀。议和的大门从此彻底关闭。明朝只能勉力抵抗,以鸡蛋碰石头,直到碰得蛋花飞溅,蛋疼而死。

议和不是投降,是一种自保的政治策略。当时议和的时机和条件都有,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没有入主中原的奢望,最大的要求是取得建州(东三省)自治。此时东三省灾害年年,民不果腹,皇太极也是在尽最后的力气支撑。议和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成功的话,崇祯帝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李自成。肃清国内流寇后,假以时日,以中原之博大,休养生息,集聚力量,重新夺回东三省也不是没有可能。历史就将是另外一个模样。

闲话打住,回到洛阳皇城里来。蹇硕计划没成功,又知道何进在密谋对付自己,就与中常侍赵忠等起草了捕拿何进的文书。中常侍郭胜是何进南阳宛县老乡,历来与何氏家族走得很近,就偷偷地把文书拿给何进看了。何进就让郭胜联络其他中常侍反过来捉拿蹇硕。(其实不用郭胜告密,何进也知道蹇硕的密谋,因其与中常侍张让是儿女亲家)郭胜的告密表明在蹇硕与何进之间,中常侍们选择了何进。

郭胜杀了蹇硕。蹇硕的兵马全部由何进接管,他又成了帝国最高军事长官。

接下来就更简单了。5月,何进、何苗兄弟与三公共同上书,要求免去董重的骠骑将军职务,请董贵人回老家清河养老。那时掌握签批奏疏权的是谁?何太后啊。自然允准。当晚,何进就派出自己的府兵包围了骠骑将军府,董重惶恐自杀。董贵人则忧惧而死。(一说被何皇后毒死)

双方虽然事先明争暗斗了一段时期,最迟从灵帝设立西园军就开始了。但真正的交锋则如电光火石一般迅速结束。4月11日,灵帝死。13日,刘辩继位,是为少帝。封刘协为渤海王。25日,杀蹇硕。5月,董重及董贵人死。

夺嫡之争以刘辩一方完胜而告终。

(�U�=4���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233评论 6 495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57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831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1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1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70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65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0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97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76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2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0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91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3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6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