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了一本书,标题看着很吸引人:《预见:未来是设计出来的》
预测未来是一件极其有吸引力的事情,但如何做到呢?
本书作者是一个未来学家,她认为未来的迹象点出现在社会边缘而不是主流中,但这些点会聚合,出现一股把人类需求和科技联系起来的力量。
想预测未来,需要像未来学家一样思考。
虽然人类自诩为理性动物,但事实上,我们在做大多数决定时,其决策过程与低等脊椎动物蜥蜴并无太大区别。
人们对事物知道的越少,恐惧就会越大,蜥蜴脑会阻止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陷入对新发明的无知、震惊和恐惧的永恒循环中。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20年前,拉扎里迪斯和道格拉斯·弗雷金建立了一个叫做RIM的计算机咨询公司,开发一款手机叫黑莓。后来占据了70%的市场,但他们对iPhone的边缘化崛起不关注,还批评iPhone电池寿命短,不如黑莓安全,嘲笑iPhone没有实体键盘,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比尔盖茨说过:“成功不是一个好老师,它让聪明的人错以为不能放弃已有的成功。”
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黑莓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还有百视达、摩托罗拉,这些企业的高管不够聪明吗?为什么会错过未来?
这是一种路径依赖,也是《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大公司往往被边缘崛起的新兴公司干掉。
理性的管理者很少能找到充分的理由进入规模小、需求不明确,而且利润率更低的低端市场。在大公司总是想着提高产品性能、冲击高端市场,选择给企业带来更高利润率的方案。
而未来学家的思考则能从边缘产品出发,设想新的技术和标准发展后,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预测不一定完全准确,但至少逻辑自洽,随着思考的进行,仿佛能看到更远的未来的变化。
作者举了一个关于“无人机”的预测(虽然并不认同,但这个思维模式有点开脑洞)
比如:当前无人机还是边缘科技,亚马逊曾提案建立无人机公路系统,将商用无人机、业余无人机和记者等用的无人机区分开,分别飞在200到400英尺的区域,如果这个提案通过会有什么连锁反应呢?
作者猜想:
1、如果无人机飞在200~400英尺,以后盖25层的大楼可能就要行政审批。
2、房地产商为了避免麻烦,可能会选择横向盖房子。
3、如何横向盖房子,地面办公室距离拉长,就需要建横向的电梯,这可能会诞生一个新东西叫“摩地大楼”。
4、“摩地大楼”会占用大量土地,美国繁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那么大楼就可能建在美国东西海岸人口稀少的中小城市。
5、新兴的“摩地大楼”众多的地方会催生出新的商业和创新中心。
6、新的商业和创新起来后,人口增多,美国农民可能卖掉自己的土地。
7、因为土地减少,美国大型农业公司产生冲击,当美国粮食无法自给自足时候就会依赖其他国家进口,比如中国、墨西哥、印度、加拿大等。
8、当依赖从这些国家进口粮食,就会改变美国与这些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
这一切改变起因可能仅仅是2015年时我们觉得无人机很酷,从而通过了亚马逊的“无人机公路”方案。
未来学家是边缘思想家,他们善于依靠现有的信号,参考过去的环境,自由联想。
作者认为寻找趋势有6个步骤:
1、找到边缘。靠广撒网来寻找“不同寻常的怀疑对象”。
2、利用密码。通过行业边缘的数据来找到“隐藏的模式”。
3、问合适的问题:这个模式是不是趋势?用相反的观点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4、计算预计到达时间。画出发展曲线,找到变化点,同时考虑科技内在的进步和外部因素(政府政策、业务需求)
5、思考使用场景并制定你的行动策略。
6、对行动策略做压力测试。如果你选择的趋势是错误的怎么办?你需要确定你的策略能实现你想要的结果。
本书得到了不少国外互联网大佬的推荐,比如有分类信息之父Craigslist创始人克雷格·纽马克等。
书里的案例也都很新,比如谷歌眼镜、优步、微软小冰机器人等等。
但这本书翻译的不算很好,可能因为作者思想天马行空,又很爱旁征博引科技发展史,逻辑结构也并不清晰造成的结果。
这是一本“信息熵”很高的书,换句话说:信息量大,不容易读。
但硬着头皮读下去又有一种征服的快感,真的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想体验这种感觉的朋友,推荐买本读下,欢迎留言交流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