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书会感受

        通过本期读书会最直观的感受是:小伙伴们多半更喜欢听分享,主题是分享时的报名和参加的人数就会少很多;若主题是文化大餐,人员就爆满。

        本期分享如下:

        叶姐:做为理科生,《美的历程》读的不太顺畅,不懂其中的典故;获得的收获是:1、对博物馆内的文物有了敬畏感,不会再像之前一样走马观花了,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它的使命,寄托着人们的感情,之后旅游都会去参观博物馆。2、诗和画的相结合,诗的形象和画面的美融为一体。3、通过胡主任每天分享的古诗十九首、释文、赏析和点评,还观注到了诗表达的多样性,以冯老师为代表的各位老师的字,美丽的读,感恩……

        方老师:《美的历程》对从远古图腾时代到清代的美做了陈述,通过陶器表达美的意向,诗词呈现美的意境,中国画的特点是不具象,一眼万里,写意;外国画具象,写实,两者表达形式不同。江南山水平远,北方山水高远,看山水画的境界:第一层看山是山,只看到了实物;第二层看山不是山,增加了自己的理解;第三层,看山还是山,返朴归真,回到初始,一层层递进。一个人静下来可以更好的感受美,而浮躁就易错过美。学习和读书使人安静,从生活中发现美,分享美。

        揽月:北宋、明清时代距离现在最近,看的就比较多,例如,九江的银杏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博物馆参观的最多,为了延长一级藏品的生命,保持它的状态,多被妥善保存,很难有机会在公众场合展出。日本举行颜真卿字帖展时,很多书法爱好者跋山涉水的去看,因为它难得一现,错过就不知何时再见到了。结语是对整本书的内容概括,为大家阅读,我始终相信美是客观存在的,美不坠地,只是偶尔隐了而已。为什么 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呢?

        晓蓉姐从回答揽月的问题开始分享,讲述了她参加诗词大会比赛时的情况及感受,诗和画之间的此呼彼应,诗是画的注解,画是诗的延展。晓蓉姐分享知识点也很多,不擅长速记的我根本记不下来,又加上听的入了迷,就只能把很精彩的分享留在了当时的场景里,大家都听的很是陶醉!以后就带上录音笔,来弥补这个失误。只依稀记得:越是战乱时期,艺术的发展越是繁荣,艺术家们都投入了真挚的、很深的感情在作品中;和平年代的文艺表现平平,是有些匮乏的,很难出现打动人的作品,我们要从心底来欣赏美!

        朱阿姨由晓蓉姐的诗词分享想到了她家小孙子的两件趣事,也分享给我们:有一次带小孙子到山里去,他说这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吗?小朋友的理解力很强,表达的也很贴切,诗和场景亲密的结合在一起。小伙伴骑着自行车来玩,把米洒到了地上,他又来了一句:你不知道“谁知餐中餐,粒粒皆辛苦”吗?曾经他是小伙伴的追随者,这次小伙伴却听他的话,不再玩米了。小朋友们还是要多读诗,他们有最纯净的心和很强的理解力。

        以上是本期读书会的记录,若有不对之处请指出,以便修改。

        《美的历程》在磕磕绊绊中读完了,对冯老师所说的:人还是要做些有难度的事,这句话的感悟更深了。从开始的坐不下来,读不进去,到现在安静的、顺畅的读,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成长。美从来都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更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美的表达。曾看过圆桌派中关于美的解释,想从中获得答案,可看完后也无解,只了解到现状是缺乏美的教育,需要增加对美认识的培养。我想再次认真的去读一遍《美的历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