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通过发言让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佐藤学教授提到教学中老师会借助“手势”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就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起看过的一段课例视频,老师让学生上台在白板上做出自己的选择,台下的学生齐刷刷的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对同学的选择同意就举出同意的手势,不同意的话就两手交叉,老师以此来判断学生的意见分布情况,然而使用手势的方式强制性的将学生的思考和内心复杂的情感简单地分为了“同意”和“反对“,台下的学生中肯定还存在着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就被手势给排除在外了。现在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课堂上学生可以用小小的反馈器将自己的想法一键发送给老师,从无声的语言可以到有声的语言,老师可从生成的统计图中挑选学生说明自己作答的想法,每位同学都有被倾听的机会。
课堂中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是老师请几位学生发言,学生的发言比较分散,没有联系,或者未用上与书中相呼应的语言,这时老师会针对学生们的发言进行补充,评价或是自主概括,多数老师倾听到的是学生与自己预设的答案是否一致,更关注的是自己下一步的教学,教学进度,并没有想去准确的”接住“每位学生的发言。且老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时,大多都理解了学生的意思,但是未理解学生表达中所渗入的却未说明的想法,没有真正理解言语背后的话,因此不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
书中提到教室里要构筑的一种关系应是让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如学生和老师的对话,与同伴或自身的对话。有学者就将“交往“分成了四种类型,一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二是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三是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四是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四种交往类型在课堂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其中倾听“异向交往”十分重要,无论什么样的发言都有它自身的“逻辑“,重点关注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
学生的学习先从学生个体出发,经过和同伴合作后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教师可以基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促进异向交往,开展多样化的互动交流方式,交流对象可不限于小组内部,让学习活动更充实丰富,学习体验更加深刻。
认真倾听、互相倾听、让课堂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