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小到大,我自己拿起书本的主动性非常小,在读书上是个很懒惰的人。羡慕那些腹中有书的人,偶尔假装下自己也有点文化气息。读过最多的书其实就两类:教科书和推理小说。还记得语文老师点名起身朗读那一刻,内心是既期待又激动的,然而阅读量也就局限于课本,把自己归于听觉型学习者,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个理由看剧。看了这么多年的剧,虽然没有写出什么精彩的剧评,但是无形中学习了几种语言,也算是给我这么多年看剧生涯的一个好的回报。
加入这个小组就是希望能在这种契约模式下逼一下自己,就这样每天交功课一般地完成了这本对于我来说晦涩的书,回过头再翻一下,确实有像群里小伙伴所说的陌生感,像没有看过一样,只有那些抄过的话语有那么一点的概念。所以,我从这本简明哲学导论中学到了什么呢?
如果朋友问我什么是哲学,之前的我还是会很敷衍地回答: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干什么去;但其实我内心深处并没有个准确的答案。读完了这本书,答案依旧模拟两可,但是隐约知道个大概的方向,好像哲学细到可以是个人的问题,最小单位的存在,也可以是很大的,包罗万象的将个体都涉及到的社会问题,可以是有形的证明,也可以是无形的阐述。。。
以前的我很少会去定义某种行为概念,事情就是去做而已。而刚看完某个章节,会突发对生活的思考:生活的意思在哪,我又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就像打卡这件事,对于有点强迫症的我来说,势必会是件上瘾的事。于是我思考,一天就24小时,如果不做这些打卡的事情,我会如何度过,是漫无目的地等待某件事的到来,还是稍微做些改变,就像我做过的其它改变一样。如果要做打卡这事,怎样做才能让它带来最好的改变而又不影响原来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也许还能提高一些生活质量,比如早睡早起。于是就有了早睡,睡不着地话把第二天的早餐步骤在脑子里过一遍,第二天早起后的事情安排顺序理一遍,早起后按部就班地进行,获取最大的身心满足。
我是个不可知论者,去教堂时会肃然起敬,听四十二章经时也会心生感叹,对于信仰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自己在接下来的岁月好好揣摩,也许哪天我就能接受了。
昨天去听了哈利波特的交响乐,原以为是像宫崎骏音乐会的那种感觉,没想到是整部电影的播放,只有旁白,任何的音效部分都留给交响乐团来完成,是之前都没有体验过的感觉,如果群演能带到镜头的话,我相信我能演个内心戏给它。对于读懂神话就能读懂半个艺术史,弄懂这半个艺术史也些许能够对了解哲学这一方向有所帮助。还是期待着下本中国哲学史,会不会在背景上比较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