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之牌坊故事:古镇的升平人瑞与节孝诉说

       牌坊故事

        经定广门进入古镇,石阶之上竖立着一座古朴的石牌坊,名为“赵理论百岁坊”,横匾题额为阴刻擘窠“昇平人瑞”,背面横额刻“七叶衍祥”,中间均刻有“钦赐”二字,意为建百岁坊时,皇帝御赐。“昇平人瑞”在全国各地百岁坊多处都有,“昇平”寓意政通人和、盛世太平,“人瑞”是指老人健康、长寿百岁,被用作尊老优老的标志。“七叶衍祥”,古代十五年为一叶,七叶即是一百零五岁,是对百岁坊主任的褒扬。

▲赵理伦百岁坊

        古代百岁坊,又称“百寿坊”,是为纪念对地方有德政的百岁老人,一般由皇帝下旨批准后修建。赵理论祖籍系江西,随其父入黔定居青岩,生有二子三女,长子名玉丹,字庭琼,早夭。二子名玉墀,字庭瑶,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因科举人,官正安学正,有二子,长子国澍(尉三,又畏三),次子雨三。国澍生四子:以焕、以炯、以炳、以煃。赵理论一生未做过大官,仅候选库大使,但家训有方,一生乐善好施,济困扶危,品德远近敬服,寿享百龄。死后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旨建百岁坊,敕封修职郎(正八品),晋封资政大夫(正二品)。

        赵理论百岁坊距定广门只三十余米,横跨整个南明清街坡顶,故两边皆有石阶。石坊高约9.5米、宽约9.2米,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白绵石牌坊,额坊上是“二龙抢宝”,左右两侧阴刻两寸见方楷书“赵理论百岁坊”,横额上下两方垫石均为空雕双百果栏,寓意吉祥如意。坊顶为庑殿顶,檐下覆斗形斗拱,左右梁柱上分别有垫背石墩五个,中间为龙鳌透雕,中嵌“圣旨”立匾。左右四座石墩浮雕神话人物,神态各异,惟妙惟肖,亦有奇花异草。坊上有阴刻楹联多幅和铭文多处,都来不及细看。四根坊柱前后共八只下山狮,前脚抓宝,后脚蹬柱,头朝下,脚朝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据说,古时在青岩东西南北入门附近,共建有八座像“赵理论百岁坊”这样的牌坊,因年久失修及人为毁坏,现仅存三座。除了“赵理论百岁坊,还有一座是我们入城时,位于定广门外商业街上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另一座是位于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因为我是从古镇南门进南门出,没有见到“赵彩章百岁坊”,想必该坊与“赵理论百岁坊”形质应当相仿。赵彩章与赵理论一样,应当都是青岩德高望重的百岁老人。“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进镇没有太细看,出镇时间充裕,便站在坊下细细端详品味。

       “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亦为四柱三间三楼结构,高、宽与“赵理论百岁坊”相当,只是石柱前后不以石狮抱鼓,而以葫芦、石榴抱鼓,取“福”“禄”谐音,又取“多子”吉象。主楼和次楼底下均设梯形石墩,浮雕四季花瓶等图案,寓意四季平安,中间石墩嵌“圣旨”牌,横额大字板题刻“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小字板刻“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蒙总督部堂刘、巡抚部院曾会奏,同治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奉旨建坊”。立柱阴刻楹联,讲述周王氏及媳刘氏生平事迹,歌颂婆媳节孝、母仪和坚守妇道等品质。

▲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

        石坊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系为表彰周朝忠妻王氏及儿媳刘氏抚养子孙事迹而建。据《追寻青岩》记载:周王氏的丈夫和儿子即媳刘氏的丈夫去世后,婆媳二人靠做针线活维持生计。王氏含辛茹苦拉扯儿子,儿媳刘氏尽孝将婆婆侍奉到耄耋之年,且为周家抚养子孙,教育成人,传为佳话。节孝萃于一门,博得皇帝赞赏,下旨立坊,以奖婆媳两世。

       牌坊历史源远流长,周朝时就已存在,系由棂星门衍变而来。古代官方称牌坊,老百姓俗称牌楼,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是在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青岩古镇众多的石牌坊,可见古镇曾经的文气之浓,礼仪之盛,也可见牌坊下多少妇女受尽苦难,独守孤寡。古镇里曾有八座牌坊,其中六座是节孝坊,虽然现在只剩下一座,但在古镇里的每个角落里,每座牌坊都在讲述一个独特又催人泪下的故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