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妹妹小,让给弟弟妹妹吧。」每当看到家长在一边对自己的孩子们进行这样的谦让教育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倍感心塞。
国家开放二胎政策,便是有了老二之后,父母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小孩子身上,忽略了老大。
其次,便是在两个孩子相处时,无论吃东西还是玩玩具,父母总是要求老大处处让着老二,如果老大有所抗拒,父母便会“意味深长”的告诉老大:“你是哥哥(姐姐),应该主动让着你的弟弟(妹妹)。”
老大也是个孩子,但是无意中却承担起某种“责任”,童年的快乐就这样被“莫名其妙”地剥夺了。
更让老大郁闷的是,老二出生后,以后的日子里,甚至于直到两个人成年,老大都将面临着处处忍让老二的状态。也可以说,老二出生那一天开始,老大的童年就提前结束了。
由此,两个孩子关系难以协调,也就不难理解了。
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
妈妈的两个男孩在另外一个房间玩积木。突然就听到很响的一声从房间传来,紧接着小的就哭了。她就赶紧跑到那个房间一看,小的那一个搭的高高的塔撒了一地,他正在哭,用手指着他的哥哥。
A. 妈妈把那个大的孩子一把抓过来弄到一边说:“你给我坐下,你给我好好想一想你做了什么坏事!”
B. 妈妈虽然对大儿子是非常生气的,但是在前面几分钟她没说、也没理会那个大的孩子。这时候,妈妈就坐在小儿子身边:“你跟妈妈讲哪个地方弄疼了?”然后跟大的孩子说:“赶快去拿一个冰袋来给弟弟敷敷。”
A. 如果你这么对待大孩子的话,大孩子脑中在想什么呢?可能的想法会是这样的,我讨厌死我的弟弟了,我的妈妈总是偏心我的弟弟,我的弟弟是破坏所有事情的罪魁祸首。所以这就会使得兄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糟,以后他就会逮着机会更加狠地对自己的弟弟。
B. 让大的孩子去帮弟弟拿冰袋来,这个时候大孩子的内心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从一个加害者向救助者转变了,因为他现在去拿冰袋给小弟弟提供帮助了。他就会感觉自己在帮助弟弟,感受会好一些,帮着照顾弟弟了。所以一会儿他们就没事了,去玩自己的了。
这时候妈妈就可以对大孩子说:“我刚才听见你们俩玩得挺好的,还听见你们俩笑得挺开心的,然后我就听见有一声响,小弟弟就哭了,是不是你刚才碰到了什么让你为难的事情?”
大儿子听到妈妈这么说以后,他的感觉是妈妈没有责怪我,或许我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跟妈妈去说,因为妈妈是信任我的。
大儿子就开口说了:“其实我刚才没有想打他的,可是弟弟把我最喜欢的那个积木拿走了,我那块积木是要放在我自己的塔的最上边,我让他还我,可他不还我。他说我也想做我自己的塔,可是他就是不给我,我就是想要回那个我特别喜欢的积木。”
妈妈接着说:“你特想要回你那块积木,可是你不知道怎么办对不对?”
大儿子说:“我就是想要回我的积木,我就把它给抢回来了,我并没有成心想把他的塔弄坏,我也没有成心想伤到他。”
妈妈就说:“你确实可能把弟弟吓着了,你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处理得更好一点呢?"
大儿子说:“我可以帮他重新搭建那个塔,我也可以让他用我的那个积木。”他又接着跟妈妈说:“妈妈,那我们可不可以再去买一个红色的积木,这样子我们以后搭这个塔的时候我们两个人都可以最上面用那一块红的积木。”
……
所以我们发现:如果你给了孩子一些理解,他们就知道怎么样启动修复的程序,他们就会自己去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每个人在小的时候,就知道怎么样去修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那会多好!
作为父母来说,首先你要非常平和你才能够引导孩子说出这些话、做出这些事,所以父母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记住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允许孩子倾诉不好的情绪
我自己也是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回想起打小自己和弟弟妹妹的相处,尽管我心底是喜欢他们的,可是不时地也还是会说:“我讨厌ta,就是讨厌ta。”
然后呢?
当然,我说我讨厌他们的时候,我的母亲完全可以对我这么说:“你不能够讨厌你的弟弟/妹妹啊!”
但是幸运的是,我的母亲并没有那么说。她说:“我的大宝贝,你要和别人来分享一个妈妈,真的好难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随时可以告诉妈妈,妈妈都理解你。”
然后她就抱抱我,我的身体、连同一颗心就会慢慢放松下来。一会我就去玩自己的东西了。
差不多过了15分钟以后,我走到妹妹身边,又哄弟弟开心。直到今天,我们都是非常相亲相爱的兄弟姊妹。
所以,如果家里有多个孩子的话,请允许孩子有这种情绪,各种各样的情绪,允许他们来向你倾诉一种不好的情绪。这样的话,父母就给了孩子容纳更多良好情绪的内心的空间。
亲子关系重要影响着子女关系
有一个妈妈在我的文章后留言跟我说,她的儿子老打他的妹妹。男孩六岁,女儿三岁。每一次儿子打女儿,妈妈就打儿子。
我的回复是:首先你要停止打你的儿子,因为你打儿子的话,你就教会了儿子施行暴力打别人。
第二,你要阻止你的儿子打他妹妹的话,有一个前提,你要跟你的孩子重新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改善和你儿子的关系,这是第二步。
很快的她去改善和儿子的关系,不出一个月,他的孩子就停止了去打他妹妹。
为什么会这样?
她说有次她正在洗碗,看见旁边两个孩子在一起,女儿在桌子底下站着,男孩就站在女孩的后面,在女孩的头上悬着他握紧的拳头。
妈妈当时看到这一幕,这时候男孩抬头一看,碰到了妈妈的眼神,他握紧的拳头慢慢地就松开了。本来想敲妹妹的,就变成了抚摸妹妹,他就跟妈妈说,妈妈我想摸摸妹妹……
你对这件事的解读就是:男孩在生气要迁怒于妹妹的时候被我逮个正着,他害怕受到惩罚,所以他才有了那个表现。
我说其实你应该这么解读:因为他看到了妈妈,他知道了在两个选择当中,是选择打妹妹?还是选择爱妈妈?他选择了爱妈妈,尊重跟妈妈的关系。因为他看到了妈妈,他就觉得维护好和妈妈的这种温暖的关系更重要,他很在意。
除了“你要让着弟弟妹妹”爸爸妈妈们还可以这样做
如果小的孩子说:“不不不”,“不给不给”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的反应就会是帮助小的孩子主张他的“决定”。
但是其实相反,这可能会阻止你的孩子主张自己的权利。
因为如果你老是这种做法的话,你的大一点的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跟小的孩子是一帮的,他从来不站在我这一边。
这样子,兄弟姐妹之间如果父母表现出这种偏好的话,他们之间的纠纷就会很多了。
而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他学到什么呢?他学会了哭。我只要哭,一哭爸爸妈妈就会来帮我。
除了类似「弟弟妹妹小,让给弟弟妹妹吧」的连哄带压迫,爸爸妈妈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1
榜样训练
家长要以身作则,把东西分享给亲人,给孩子言传身教。观念上的教育也很重要,有的家长一边教育孩子,在社会上分享就意味着吃亏,另一边又强迫孩子把东西让给弟弟妹妹,这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除了家长作为榜样以外,也可以讲故事,用故事主人公做榜样。比如说小兔子不爱给同伴分享,危难时刻谁也不帮它。
2
角色扮演
在家庭当中,可以赋予大孩子哥哥姐姐的身份。教育孩子,大哥哥大姐姐应该照顾弟弟妹妹,关心他们的情况,把东西分享给他们,尽到哥哥姐姐的义务。当然也要给大孩子放权,让他们管弟弟妹妹。让他们演好哥哥姐姐这个角色,学会分享。
3
移情训练
可以引导孩子说出分享时的内心体验。作为分享者,当让别人分享时,观察别人是什么心情?当不让别人分享时,又体察别人是什么心情和表现?当自己是被分享者,谈谈自己没有得到别人的分享,而自己又有强烈得到分享的欲望时,心里是什么感受?当获得别人的分享时,心里又有什么感受?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感受被分享的快乐,和不被分享的痛苦。
4
正强化
当孩子给弟弟妹妹分享东西时,要及时表扬、奖励。在表扬时,要注意表扬分享的特质,而不是泛泛的鼓励。
我们来看两种表扬方式:
「你真是个慷慨大方的好孩子!」
「你把自己的东西给了弟弟妹妹,真是个好孩子!」
有研究表明,前一种方式更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因为当我们用第一种方式表扬孩子时,是在强化他的性格,这样,孩子会逐渐把外在的表扬归因于自己的特质,逐渐地建立起自己喜欢与人分享的认识。
而在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也没必要哄骗或者强迫。可以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如果别人不舍得与他分享,他会是怎样的感受。
5
教给孩子分享的策略
比如孩子们都想玩某一个玩具时,可以轮流玩,用石头剪刀布定先后顺序。自己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有礼貌地询问,不能偷偷地拿。分吃的要平均分配,没办法平均的时候要先人后己等等。
6
尊重发展规律
分享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在6-12岁迅速发展。孩子很小的时候,社会信息加工能力还没有完善,学不会分享很正常,不用太过苛责。
总的来说,站在生物进化的角度,兄弟姐妹之间独占与分享的矛盾一直存在,让孩子「让给弟弟妹妹」是一种低效的方法。
而我们可以用上面说的那些更有效的方式,帮助大的孩子适应弟弟或妹妹的到来,更好地让孩子学会谦让,奖励他们的合作,最大限度减少孩子间的纷争,养育出彼此相爱、拥有健康关系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