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周末闲来无事,随手翻起《林徽因传》,便一发不可收拾,一气呵成,欲罢不能,心波荡漾,流连忘返。本书由林粉作家张清平所撰写,她对林徽因情有独钟,颇为动情,是一部优美动人的文学传。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富有诗意而不失真实的林徽因,给了我们一个走近林徽因、探寻林徽因的机会。她不仅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文艺的气息记录了集建筑学家、诗人、才女于一身的林徽因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生,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折射出了他们所处的风云变幻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在众多林徽因的传记文章中,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先生认为张清平著的《林徽因传》最接近真实,细腻,客观地再现了他母亲美丽丰富的人生历程。

印象中的林徽因,一个民国时期众星捧月的才女,一个理智与才情并举,聪慧与灵气并重的大家闺秀,一个在中国建设史上流下浓墨重笔的佳人,一个创造沙龙又走出沙龙的文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读罢此书, 林徽因小而坚硬的身躯,可圈可点的生命轨迹渐渐在我们眼前日益清晰起来。年少时随父亲林长民一同前往欧洲考察,父亲工作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林徽因便把大量的时间挥霍在英文书刊上,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为她打开了她通往世界之门,这样的习惯在她成年后仍然伴随其一生,成就了她风华灼灼的一生,奠定了她的远见与卓识的根基。同时,受到房东太太的影响,林徽因立下了学习建筑学的志向。在她看来,建筑艺术集合了日常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研究它们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回到北京的林徽因,在家人的安排下,与家世,才情,视野相得益彰的梁思成结合,从此,两人的命运因缘分之绳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两人成双成对,对影成人,夫唱妇随。随后的几十年间,两人先后奔赴美国,开启异国留学之旅。学成归国后,二人共创东北大学建筑系,开创了中国建筑学研究的先河。无论是重病缠身,还是战火纷飞,都丝毫不能阻止徽因和思成走遍华北的脚步,动摇寻找史料上记载古代建筑的决心。从1930年到1945年间,这对才子佳人考察了中国五十个省的两百多处古建筑,对于后来的古建筑保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微、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都不可忽视她所做的贡献。所以,谈起林徽因,说她是“才情满溢”实则委屈了她,她不禁是“才情满溢”的创作者,更是新中国建筑学的拓荒者,中国建设学大师。

沿着林徽因的心灵轨迹,我们可以看出,作诗、写小说并不是林微因生命追求所在之处,这些只不过是饭后茶余消遣的工具罢了。而她真正热爱的,是她终其一生在坚持着的建筑学。唯有热爱,方能奋不顾身,唯有坚持,方可成就大事。我们要遵循着内心,多方尝试,延伸触角,触发生命中的更多可能,找到内心真正热爱的点,从而义无反顾、毫不保留去追寻,去献身,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底色。

无论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林徽因,还是成年后饱经风霜的林微因,她始终以开放的心智拥抱新知,孜孜不倦,嗜书如命地吸允浩瀚涵无边的知识,精益求精地追求建筑学的造诣。她的这种精神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是一味不得不喝的心灵鸡汤。书乃是智慧之源,心智之本。虽然在我青葱岁月时,挥霍青春,不懂书之珍贵,不明好学之理。但进入而立之年的我,日渐不满于眼前苟且的生活,开始了诗与远方的追寻,过起了与书为伴,与画为伍的日子,不奢望能有林徽因一生之所成一层,只求能在自己喜爱的书画之地日益精进,开心玩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