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花两个小时读完此书。
读完后不难猜到,稻盛和夫绝对是一个“工作狂”,对工作极度的热爱,到了废寝忘食、不舍昼夜的地步。马云也推荐这本书,称他对稻盛先生的思想、哲学、观点尤为赞赏,怪不得他支持“996”工作制了。因为稻盛和夫的观点是年轻人24小时都要投入到工作中去,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成功。
如果说《红楼梦》传达的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那么此书传达的则是“人定胜天”的观点,过多的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感觉在目前我国的实际大环境中,这一套理论有点水土不服。不过,还是建议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小朋友们读一读,因为人生还是要有激情和梦想的。
摘抄一些书中比较激励人心的句子吧:
1.乐观地设想、悲观地计划、愉快地执行。
2. 人是很奇怪的,一旦被逼入进退维谷的镜地,反倒想开了,轻松了。 在改变自己心态的瞬间,人生就出现了转机。此前的恶性循环被切断,良性循环开始了。在这个经验中,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就是人的命运决不是天定的,它不是在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的,根据我们自己的意志,命运既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
3. 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几率,恐怕不足几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从这里开始。
4. 即使你讨厌工作,但又不得不努力工作,那么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你脆弱的心灵就能得到锤炼,你的人格就能得到提升,你就能抓住幸福人生的契机。
5. 越是错综复杂的问题,就越要根据简单的原理和朴素的思想进行判断和行动。我想这是拨开云雾见南山,直接洞悉事物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6. 热恋中的恋人,在旁人看来目瞪口呆的事情,他们却处之泰然。工作也一样,只有迷恋工作、热爱工作,才能长期坚持艰苦的工作,一以贯之,无怨无悔。
7. 将平凡变成非凡就是这个“持续”。 不选择捷径,一步步、一天天拼命、认真、踏实地工作,积以时日,梦想变为现实,事业获得成功,这就是非凡的凡人。 说持续重要,并不是说“反复做相同的事情”。“持续”与“重复”是两回事。不是漫不经心地去重复与昨天一样的事情。而是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必须不断地改良、改善。 倾听工作现场的“神灵之声”。 事件的关键全在现场。
8. “几近疯狂的渴求”,半吊子的想法千万要不得,你的愿望必须强烈到让你朝思暮想,无时无刻都记挂在心。从头顶到脚趾,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这个念头,假设哪天受了伤,甚至伤口流出的不是血,而是这个“想法”。 这是达成目标的唯一途径。
9. 从一定程度上说,人类生活、生命的意义都是由工作创造的意义所支撑的,真正理解了工作的意义,也就掌握了理解整个人生意义的“金钥匙”。掌握了这把“金钥匙”,我们就不难建立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
10. “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此外,热衷于工作,还能镇住愤怒之心,也会无暇发牢骚,而且日复一日努力工作,还能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人格。
11. 所谓今生,是一个为了提高身心修养而得到的期限,是为了修炼灵魂而得到的场所。 人类活着的意义和人生价值就是提高身心修养,磨炼灵魂。
12.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13.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练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人格。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
14. 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每次与这样的人接触,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思索工作这一行为的神圣性。
15. “誓不罢休”—-松下先生的话告诉了我“誓愿”的重要性。 为了变不可能为可能,就要有近似于“发疯”似的强烈的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并为之不断努力奋勇向前。无论是人生还是经营,这是达到目标的唯一方式。
16. 苦难不会没完没了,当然幸运也不会永远持续。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这比什么都重要。
17. 在劳动中获得的喜悦是特别的,绝对不是游玩和兴趣可以代替的。认真、努力地工作,克服痛苦和辛苦后取得成功时的成就感,是人世间无可替代的喜悦。
18. 哪怕是无能为力的事,那也只是现在的自己无能为力,将来的自己一定能行,用“将来进行时”考虑是很重要的。应该相信自己还有潜能,等待机会唤醒、迸发出来。
19.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20.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每一秒钟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成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那些让人惊奇的伟业,实际上,几乎都是极为普通的人兢兢业业、一步一步持续积累的结果。
21. 热爱工作,投身事业,在这一过程中,抑制私心,陶冶人格,同时积累经验,提高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周围人们的信任和尊敬。
22. 这里所谓的“燃性”,是指对事物的热情。自燃性的人是指,最先对事物开始采取行动,将其活力和能量分给周围人的人。可燃性的人,是指受到自燃性的人或其他已活跃起来的人的影响,能够活跃起来的人。不燃性的人是指,即使从周围受到影响,但也不为所动,反而打击周围人热情或意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