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上面本是建筑设计的一个理论研究方向,意指赋予一个“场地”(小到一个建筑室内空间,大到一个广场一个街区甚至一座城市)意义的,不是别的,正是人的活动,记忆,事件。因为有人,才让其成为了“场所”,带上了温度。这种场所感可以是对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成立,当然也可以对一个个体成立,对我来说,比如爷爷生活过的这个地方。
这次回到老家,又来到这里,阳光明媚,窗外是冰雪覆盖的松花江,北方小城深冬季节特有的灰冷色调,屋内则是爷爷的花花草草和木地板家具,把阳光染成一整片温暖。
屋里陈设都已经收拾成了无人居住的模样,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想翻翻手机里的照片,还是算了……头脑里的其实比手机里的还更生动许多。想起在卧室跟爷爷一起拼埃菲尔铁塔的木片玩具,坐在床上跟爷爷汇报自己在他乡的工作生活,在客厅帮爷爷出谋划策如何防止摔倒……
下次再来这些房间也不知道是何种样子了,如果能定格,能记下来带走就好了。
技术篇
注:此功能需要设备有激光雷达硬件,应该是iPhone12开始加入的,新的iPad pro也是有的。具体型号请各位自行查询。
激光雷达技术我不太了解,就不多展开了,功能上应该就是可以对近距离的物体做快速但是并不特别精细的采样建模。或许是因为其精度并不高的原因,所以原本苹果的激光雷达并未对用户直接开放,只是在后台用来辅助对焦和实现AR功能。这款app则是在激光雷达扫描到的几何物体上贴上了可见光摄像头采集到的贴图,于是本身并不精细的模型就显得非常可信了。再配合AR算法,可以实现连续的扫描和实时拼接,于是就让“扫一片完整的空间片段”成为了可能。
笔者使用的是有激光雷达硬件的iPhone和一款叫做3D Scanner app的软件。软件设计的很简明,具体操作说明不做赘述,仅提及几个使用中的小Tips:
1:软件总体逻辑:扫描——得到无色素模型——处理贴图——得到彩色模型结果
2:单次扫描的最大量有限制,可能和机能有关,使用较粗分辨率可以提升此限制。
3:得到了彩色模型结果后,本机预览的几种方法:
在屏幕上转动查看——单指旋转,双指平移和缩放。
在AR模式查看——身临其境,透过手机屏幕就好像自己真的身处于1:1还原的那个地方。但最好有一块不小于被扫描空间大小的场地,这样可以保证不被真实空间的物体干扰。
空间受限时,另一种AR模式查看则是对着桌面放置之后,用双指把模型缩小至类似放在桌面上的一个微缩品,也可以通过手机在三维空间查看甚至进出空间。
4. 分享模型的方法,由于苹果自带的AR模型查看器体验自由度不如3D scanner app好,所以建议接收方也下载这一app。分享者直接进入自己设备的文件app(iPhone自带那个),然后我找到“我的iphone—3D scanner app”目录
里面是一系列的时间为标题的文件夹,长按其文件夹,选择分享,接收方收到文件后存在对应的目录下,重启扫描app即可。
另外此扫描app提供多种导出与分享方式,大家可以根据需求取用。值得一提的是USDZ是苹果自己推出的一种打包格式,可以不安装扫描app就直接打开查看,分享方便,只是体验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