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他读《红楼梦》是当佛经读的,这本书放在床头,时不时都会拿起来读读。如果说,有那么几本书,我读过一遍,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想起来,又要拿过来读,读了一遍又一遍还不够。那么,胡因梦的这本《生命的不可思议》应该算一本。
《生命的不可思议》这本书,之前大概有读过两遍,应该都是走马观花的读,所以这次拿出来重读,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谈李熬的那一段。
所以,心里有个粗略的印象,这本书很大一个篇幅在讲作者跟李熬的那段婚姻以及后来纠纷。当时这本书我能有兴趣的大概就是这类八卦,其他有些篇幅我不太读的懂,所以在味同嚼蜡中匆匆翻过。
人是很奇怪的,当你留心于某事时,这事就会变的非常大,占据了你心里大部分。就像我老觉得自己的童年都在奶奶的阴影下渡过,好像整个童年都是那么战战兢兢,可后来,认真计较起来,掐指一数,其实当留守儿童跟奶奶在一起大概就是三四年。可那三四年给我的创伤太大,以至于给我的童年定了基调,所以我的整个脑子里都觉得那是一段很漫长的时间,长到让我觉得都无法逃离。
有时记忆就像个骗子,让你在刻舟求剑似的思维里痛不欲生。
这次重翻这本书,我刻意留意了目录,结果发现关于李熬这段,占据的篇幅竟然只二十页都不到。我还觉得大半部分是讲这点事的呢。记忆真是个骗子,它保留的根本不是事实,而是你当时对某一事物的粗暴的印象,并将之存在于你的潜意识中。以至于你后来回想起来,一不留心就会被无意识的引导。
只可惜生活不是一本书,过去的就过去了,你没法原版重读。
胡因梦的这本书,有太多的洞见。对于李熬这段纠纷,她说,人即使拥有再多无知的支持者,终场熄灯时面对的,仍然是孤独的自我以及试图自圆其说的挣扎罢了。深刻到如此地步,完全已经放下。
对于自己悔婚,拒绝了当时众人眼里门当户对的一个对象,她说,一个人,尤其是女人,若想在众说纷纭的影响下穿透种种的虚荣、投射、幻想与憧憬,充分的活出自我,可不是一朝半夕能达成的,这里面需要太多的诚实以对和勇敢的叛逆。多年以后我会想起来觉得人的潜意识其实是知道真相的,尽管表面都有个人的期许和幻想,心底深处却隐约地知道什么才是行的通的,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选择。
尽管我前几遍的阅读能力的有限导致没能读透这本书真正的宝贵所在,但大概那些文字还是在有意于意间给我留下了涟漪。所以再拿起来去重读,感悟,有时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聊现在的困惑,而它总能给你些回应以及指引。
还比如:“情绪能量必须在每个当下透过不谴责,不压抑的观察,将它完全燃烧,释放,如果一味的压抑和累积,就是对人对己的重大伤害”
“如果自己的痛苦不止息,所有理想主义的行为基本上只是一种逃避而已。”
当我们像一个无头苍蝇似得在一个玻璃瓶里处处碰壁而找不到出口时,这些洞见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出困境。
认知是疗愈的一半。我们太需要这些真知灼见来照亮心里的黑洞。
胡因梦说她的五十三参的旅程是在找到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籍后,她知道她已经找到她想要的。
而《生命的不可思议》何尝不是许多人的五十三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