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坐在了回家的火车上,但此刻心绪依然杂乱。
想起上次这样回家的时候,睡了一整天,上午还错过了老板的消息。
所以如果有一些改变要从现在能开始做的话,那就是,按预想的那样好好沉淀下来思考一下,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不是一直睡大觉。
往常也不是没思考过,但依然过于浅显浮躁。所以如果,某种改变真的要从此刻发生的话,那就是从此刻发生了。
---
昨天收拾东西的时候,翻出了我的尘封已久的mp3。也翻看了看以前收藏的小七的卡片。回想起把它们作为我的精神寄托的日子,已然感到遥远陌生,但这些物品就好像一个媒介,类似于某个场景,某种气味,某种触觉,某段旋律,记忆和过去好像封存于其中,一但接触,回忆和氛围就涌入脑海里。
此刻正听着mp3里的歌曲。其实这些也都是当时从网易云里拷贝下来的。可以说是跨越了快10年的歌单。
现在的歌单理所当然比当时更丰富、多样,但其实在高中的时候就隐约开始有这样的感觉了,歌单的日渐丰富,也让过去逐渐消亡,有些歌曲就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只不过当时本来就不多,不过是从几十首增加到一百来首。其实也恰好地表现了我的喜好品类从纯音乐逐渐扩展到其它。
日复一日地循环喜欢的歌单,只有当偶尔听到那些,曾经在歌单里循环过无数次的歌曲,后来却逐渐遗忘的音乐时,记忆好像被这段旋律触发,记录了过去的某段画面和氛围的这段音乐,才带来跨越时间的感动。无论多少次,依然如此。
所以,mp3里储存着的,也是过去的一部分我。
平常在如今浩如烟海的繁杂讯息里寻找着,能够让自己感兴趣的新的事物,但影视剧,小说也都失去了兴趣,除非是那些承载了过去的,还有期待再打开看一看,这件事似乎颠倒了过来。但现在即便是这些作品,在打开后,脑海里马上过了一遍所有的故事,也就又失去了继续体验一遍的耐心。明知不可为,但依然不厌其烦地这样寻找,重复,渴望地只是再找到过去那种第一次体验的新鲜的感觉。
所以才说,前几天看到那句话的时候,有很深的感触。“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死去了,并不是”18岁就死了80岁才埋的”那种年少的无病而呻,真正影响的是后面一句:“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便是在日复一日的模仿自己中度过……”
发现这一点后,很快想到,对过去自己的这种日复一日的模仿,让我在思想上的成长微乎其微,也是越来越枯燥乏味的生活的本质原因。不敢,或者压根就没有想脱离自己原来的桎梏,去做一些新鲜的事情,虽然有尝试,但只浅尝辄止,不敢深想,不敢深入去做。
惊喜的是,近来在尝试自救的过程中,所迈出的很多第一步,也是打破了原来的舒适区,在这些狭小的,局部的范畴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的影子。
摆脱对自己的模仿,也并不是全盘否定和打破。如果立马把我的歌单换成另外一种样子,那也就不是我了,我也并不喜欢。勇敢尝试,但歌单的内核还是由原来的内容组成,那些存在的,尘封的,消逝的,隐藏的,都随着时间累积,组成了现在的我,即便原来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愈发痛苦,但我依然是喜欢的,并不是说要厌弃掉,转而成为新造的人。
---
以上的思考,也不算总结,只是整理近来的思绪。需要注意的是,明显的感觉到长时间脱离具体文字的阅读,让我在写作的时候很多句子会按英文的句式模式思考,这是值得警惕的。
感觉写了很久,想了很久,其实上车也才不过90分钟。但已经有些困了,来时在餐车柜台看到了咖啡,但小程序似乎还没修好,没法点,我也不想过去,所以就凭自己撑着。
过去的歌单,真的能源源不断地带来那种记忆被打开的感觉,好像是在挖掘曾经埋在土里的一个又一个时间囊。
过去的气息让我想起的,还有过去的渴望和期待,此刻我仰躺在座椅上闭目,尽力去捕捉那一丝气息,幸好,原来它们一直存在,从未离开。
---
虽然想做一些具体的总结,但我的理智告诉我,我知道那段日子有多么可怕,不愿意回忆,我能够感知到,但是不想去触碰,所以,就做一些抽象的总结罢了。
无尽的内耗,终于把我拖垮,因此想要挣脱出来。
好喜欢火车在行进时,突然下雨,雨水开始沿斜线从窗户玻璃上划过的样子,或者说,游动。
写到哪算哪。由此联想到书房如果在火车上的趣味,刚才也有更具象的联想,是一直以来对公路类型作品的期待所引发的,直到刚才上车坐在车上看到车厢才具体想到。像是雪国列车那样,在列车上多了日常生活的功能性,但是是独属我一人的,别人看不见,像是有求必应屋那样无法被别人发现的一个小房间。在日常生活中随着列车一起旅行。很多过去的经历都contribute this,这就是我说的危险。小时候最喜欢的 是皮皮鲁和幻影号,基本可以说这样的设想就是一个公共交通的幻影号。近期的相关作品是灵魂摆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