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所以你现在在狂欢。
——不,我不孤单,我觉得我只是很寂寞。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寻遍世界,却无人可回应。
——也许你可以等麦子熟了,一个人收获满满的回去或者和别人一起回去。
我想或许这就是我的寂寞,无人可对谈,无人可回应。
一、我们都曾厌恶这个世界
这本书不长,却看了我三天时间。
作者使用的描述就像一个真正的中学生的想法一样,跳脱又暴躁。每一句都充满着戾气,每一句都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厌恶。
霍尔顿厌恶学校的死板,厌恶同学的邋遢,厌恶大人的虚伪,厌恶世界的肮脏。
就像我们处于叛逆的中学时期一样,也许不仅是中学时期,而是终我们一生,我们都对这个世界有着一定程度的厌恶。
小时候,我们厌恶世界对我们过多的管制。旺盛的好奇心使得我们对所有事物都感兴趣,世界的统治者——大人却一直在阻止我们探索这个世界。这个不能看,看多了会坏眼睛;那个不能吃,吃多了会长不高;那里不能去,去了不安全;这里不能玩,玩坏了怎么办。我们就像大人圈养的宠物,只能做大人规定的事情。
稍长大一点,我们厌恶世界的虚伪,厌恶世界的不完美。这时的我们已经开始懂事,开始懂得一点这个世界的规则,却无力抵抗。我们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却被大人世界的保护盾一一弹回。不可以,不能够,不允许——因为它浪费时间,因为它对你无益,因为它太冷门,因为它没有前途,因为它不能赚钱。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于是只能做一切叛逆的事情来抗争。
成人后,我们厌恶这个世界的恶意,尽管它并不是针对某个人。成年的我们已经开始适应这个世界,我们熟练地运用这个世界的规则来生存,却依然没有被好好对待。我们努力工作,却只能在吃外卖的间隙看着朋友圈里别人完美的生活;我们认真生活,却只能在人人有约的节日晚上孤身一人;我们追赶时间,却无法为日渐老去的父母奉上一份陪伴。
我们都在厌恶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却抹不去对这个世界的善良。
二、我们都曾对这个世界善良
霍尔顿捐钱给偶遇的修女,带领小朋友参观博物馆,渴望守护麦田里不知方向的孩子们。即使他厌恶这个世界,却依然对这个世界怀有一颗真诚的善心。
谁又不是呢?
微博上各种骗捐骗钱的募集,但是当我们看到可怜的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当我们看到悲痛的家属泣不成声,我们依然会敞开自己的腰包,为他们献上一份力。
街头的乞儿背后有着庞大的控制集团,如果帮助他们也许会遭到报复,但是我们依然愿意曝光,愿意为孩子找到亲生家庭,愿意让孩子脱离控制。
路上碰瓷的老人家越来越多,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但是看到躺在地上苦苦哀鸣的老人,我们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的同情心,上前扶起那些可能会讹诈的老人。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善良,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爱这个世界,更是希望未来也有人会对我们如此这般的温柔。
三、我们渴望有人可谈
霍尔顿离开学校之后,不停地搜寻着自己的通讯录,去夜店勾搭妹子,去看望老师,都只是因为他想找个人聊一聊。不是唠唠叨叨,不是循规蹈矩,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天马行空,想到哪儿聊到哪儿,尽情地聊,聊到心里去。
这个孩子寂寞,正如我们所经历的寂寞。
夜幕降临,离开灯火通明的公司,回到空无一人的家里。我们这些空巢青年,能对话的只有自己的电子通讯工具。我们闻不到对方的气味,感受不到对方说话时空气的波动,体会不到对方情绪变化的起伏。就算煲几个小时的电话粥,一旦切断通讯,铺天盖地的寂寞依然会扑面而来,将整个人覆盖、淹没。
我想聊天,除了工作以外的话题,爱看的书,喜欢的电影,常听的音乐,好吃的食物,想去的旅游地。
就算只是一声“你回来啦”,也好啊。
四、我们摆脱不了这个世界
不管如何挣扎,霍尔顿还是回到了这个世界。没有去往西部,没有去做加油站的工作,没有住在他喜欢的小木屋,没有与这个世界隔绝。
我们也摆脱不了这个世界。
我们要工作赚钱,让自己活下来。
我们要学习进步,让自己不脱轨。
我们要认真生活,好好爱自己的家人。
我们要和世上的常人一般,过着最平凡的日子,永远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即使我知道所有的这一切,但是我还是觉得如此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