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渤海国不知道是否会有人想起李白的故事,那个故事是说李白有一次因皇帝求他帮忙写点东西,居然让朝中显贵杨国忠帮他研墨,高力士为其脱靴。皇帝究竟要他写什么东西,可以容忍我们的大诗人如此大摆架子,原来是皇帝收到一个叫渤海国的番国送来的信,朝廷上下竟没有人识得这种文字,很丢人,最后还是贺知章举荐了李白才解决问题。李白要帮着皇帝回信,自然可以摆摆架子了。
那么这个渤海国究竟是什来历呢?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东亚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这个渤海国在武则天的圣历元年,也就是公元六百九十八年建国,到公元九二六年被契丹所灭,并入大辽,传国十五世,历时二百二十九年。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臣属关系。最盛时,疆域数千里,不但包括现今东北,而且连库页岛、朝鲜半岛北半部也都包含其中。
在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中也有提及这个渤海国。渤海国的首都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的宁安县在清朝被称作宁古塔。当时名叫上京龙泉府,首都由内城、外城、宫城,三重环套组成,外城周长三十余里。全程由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道分成东西两区,又用十余条主要分割成许多方块区域,完全是唐朝长安的格局与气派。京城的北半部即是统治者的办公和居住的宫城,城墙周长也有五里,内中排列着五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东墙外则是御花园,有湖泊和假山,亭榭。宫城中最完整的遗物是文献中可查到的一口井,叫“八宝疏离井”,井壁由玄武岩构成,几乎没有任何损坏。
从现存的种种资料来看这座城市在公元八世纪到九世纪之间很可能是亚洲最大的都城之一,当时不仅是渤海国的首都还是东北地区的贸易枢纽,把遥远的长安和日本连成一条经济通道。渤海国是当时东北大地上受盛唐文明影响最大,最先进的一个自治番国,在其接受当时也许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的盛唐文明,经历了一段长期而艰苦的斗争。终于在大仁秀时期(公元八一七至八三零)年达到鼎盛,世称海东盛国,其首都与长安一东一西并立于世。
二百多年里,渤海国创造了灿烂的渤海文明,不但农牧业发达,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兴盛,而且在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和科技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对不比辽、金低。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国家,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不是轻轻带过,就是只字不提,仿佛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这段历史很淡漠,甚至是空白。原因是什么呢?
前文说到渤海国从原始游牧生态接受先进的盛唐文明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斗争,但是文明真的战胜野蛮了吗?未必,“海东盛国”太招眼,太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妒恨,它与唐朝的亲密交往太让别的游牧部落看不惯了,他所汇聚的财富太让人眼红,它拥挤的街道太能激起别人的占领欲,它播扬四海的赫赫大名太能煽起别人吞噬它的野心。于是大仁秀才过去一百年公元九二六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耶律阿保机乘渤海国内乱,起兵攻渤海,不几天就把渤海国王大諲撰给抓了起来。渤海国亡了,耶律阿保机就让自己的儿子当了国王,改渤海为东丹,五十七年后,废东丹国号,东丹疆域归了辽朝,与中原融为一体。渤海人除少量逃往王氏高丽,大多被契丹统治者强迁他地。到女真兴起,这些渤海遗民,大多又回归到他们靺鞨兄弟的怀抱,报仇雪恨,灭了辽,建起了靺鞨民族的第二个王朝,金朝。当然这都是后话。
为什么渤海国会在历史上消失,到现在我们都找不到任何有关渤海国自己的文献记载,那是因为走向文明的渤海国首都城墙内已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心里规范和社会秩序,还不至于和快退化。契丹人占领渤海国首都之后先是尽情的劫掠一番,后来发现一座城市是一种无形情绪的集中,一种文化默契的定型,哪怕是无声的砖石岩壁,大街小巷也会构成一种强大的故国之思和复仇意念,要补捉却又不知去向。以为没有有弥漫四周,契丹人恼怒了有胆怯了,胆怯与野蛮一结合总能做出最坏的决定,于是契丹人举国南迁,一把火烧了渤海国,拆散了这些情绪和气氛,于是渤海国连同它它的记忆和历史全部丧身火海,连遗书都没来得及写就消失了。无法想象那场毁掉一座城的火有多么令人害怕,更无法想象当一座城全部投入火海后吓人的场景。只知道文明败给了野蛮。
—————文章多数摘自《山居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