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城市初中语文课程建设暨名著阅读与写作经验交流会》上,阳城县的樊杨军老师在他的讲座最后抛出了一个观点:新课标为什么推荐《水浒传》,而不是《三国演义》呢?
他说无论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此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水浒传》,当时在台下的我为之叫好,原因是他说中了我内心想说的,如果二者选一的话,我也首选《三国演义》。
从晋城回来之后,这个问题便被搁置了。接着我们开展了晋城市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比赛训练的事儿,比赛的间歇我和一位同事聊起了《水浒传》。他说他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水浒传》,我说人们常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给孩子看这个《水浒传》呢?
她马上回出了自己的观点:难道你不觉得《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吗?难道你不觉得《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离我们的生活更加接近吗?难道你觉得任何一个普通的孩子将来都会走上曹操和刘备的位置吗?难道你会觉得目前咱们的国情和三国时期的诸侯割据,生灵涂炭更加接近吗?
我陷入了思考。
确实从国家角度来讲,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我们的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从学生角度来讲,孩子们将来都会成为伟大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一定人人都会成为曹操刘备孙权式的人物;从学习角度来讲,水浒传中的人物,他们都来自社会的底层,他们个个都有着自己的迫不得已,学生更能从他们的遭遇获得阅读的快感,从而形成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阅读记忆;从学科角度来讲,《三国演义》那段历史,七年级的历史学科自然会承担了这部分教学任务,而《水浒传》这个本虚拟的文学作品就交由我们语文老师来领读赏析。
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水浒传》是以人物为线的,其中的大段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更加符合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要求,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记忆深刻,又能灵活运用。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和金氏父女的对话及鲁达调侃镇关西的语言和过程,再如鲁达失手打死镇关西之后的心理描写,都能够将鲁达这一人物同情弱者的形象,让孩子们记忆深刻,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记,为他自己以后的写作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例子。而《三国演义》是以事为线索展开的,比如说《赤壁之战》,其中涉及的人物很多,而且光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的正反表现互相衬托,就让学生看的眼花缭乱,更不用说黄盖挨打的苦肉计,蒋干盗书的蠢萌系,对于初中生真的是很复杂,容易搞乱。
以上这个例子正好也契合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语文素养。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他们刚刚能理解单一人物形象,比如说李逵,他的性格简单,淳朴可爱,行事冲动,更能被孩子们接受。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你要给他一个刘备,他就认为他是一个哭哭啼啼窝囊废,看不出他狡诈的另一面。而这个时候我们给他一个林冲,林冲的命运,这条线是比较清晰的,他是一步一步的被逼上梁山,然后又一步一步的息掉心中的怒火,直到最后找到生命的真谛,身死寺庙的一个人生过程。
同样的问题,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掘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水浒传》在人物形象赏析方面由于是虚拟人物较多,而更加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去鉴赏,但《三国》不是这样的,人物都是真实的,只能评价而不适宜创造性解构和赏析。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批评《三国》写的不好,或者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没有《水浒传》那么高,只是觉得在相对于初中生的理解水平来说,水浒传更加的简单。
我之前不推荐学生读《水浒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水浒传》里面的英雄都是草根英雄,而且他们都有打打杀杀的,这些人前期经历都被诟病成一群杀人犯,觉得这个不适合青少年去学习和模仿。
但放弃这些细节,我们要看到这正是“官逼民反”的这个大主题的一步步的推进。从整本书的来看,《水浒传》这本书宣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文化。这正好契合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