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之托写一篇影评,让我对电影粗浅的认识终于有了一点用武之地。
《色·戒》是李安导演的作品。故事改编于张爱玲的小说,借用了抗战时期的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王佳芝(汤唯饰演)悲剧的一生。
影片开始的第一幕是麦太太(汤唯饰演)与三位贵妇一起在麻将桌前打牌。故事剧情上采用了激励事件前置的手法。情节设计上并没有使用经典设计的大情节手法而是采用了反情节的非线性时间和非连贯现实手法。当然并不是每一部影片能处在故事三角的任何一端,李安导演的这部《色戒》也是如此。
激励事件的前置不免会让观众在第一幕时思考,导演为什么要把这样没有用的情节安排在影片最前端。从台词上看四个女人在麻将桌上互相调侃丈夫,似乎并没有对剧情有任何的推动运用,但是正是如此不起眼的对话,让观众下意识的将其忽略,转而关注主人公王佳芝假扮麦太太的表现。这里需要对剧情做一个必要的简述,王佳芝是一个大学生,与他的同学们做一次爱国运动,准备暗杀一位汪精卫政府走狗易先生(梁朝伟饰演),而王佳芝对面坐着的正是易先生的夫人易太太,王佳芝所要做的就是勾引易先生,然后杀了他。王佳芝小心谨慎的观察着三位太太的言谈,这一处有一个特写,王和左边的的一位太太的对视,太太目光快速躲闪,可以看出麦太太和这几位太太并不是认识了很久,以及麦太太再次输了钱,也侧面说明王佳芝集中精力的去观察着灯光下麻将桌前三位太太的一举一动。而导演把这样的一个小的高潮提前,一个是勾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再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人物塑造。当然有人会问,第一幕为什么安排情节连续性更加强一点的情节,而是安排一幕让未看过影片的观众如此费解的情节,简而言之,情节和人物哪个重要,这一个争论就像是故事本身一样古老,亚里士多德权衡之后给出一个结论:故事第一,人物第二。这个观点一直被视为金科玉律,直到小说的演变使意见摆向了另一边,我们无法确认谁更重要是因为结构既是人物,人物既是结构。然而争论之所以会继续是因为大家对虚构人物的两个方面大都混淆不清,既人物和人物塑造的差别。
人物塑造是可以观察到的一切事物的素质总和,一切通过仔细考察便可以获知的东西:年龄,智商;性别;语言;爱好;风格等,这种各具特色的独一组合就是人物塑造,但是不是人物。而人物是情节的发展,情节的发展就在于人物在这一阶段和上阶段相比,有了怎样的惯性动作。所以,李安导演将这一幕情节前置,是为了进行人物塑造,为了让我们对王佳芝有个更好的了解。导演推迟主情节入场的唯一理由是:要使观众详细了解主人公,以便让他们能够对激励事件做出充分反应。如果这是必要的,那么故事的讲述过程必须以一个作为伏笔的次情节作为开端。例如《卡萨布兰卡》有五:拉兹洛,乌加特,伊冯娜已经保加利亚妻子作为单一主人公,还有难民作为复合主人公,当观众等待迟到的主情节成熟时,必须有故事讲给观众听,已保持他们的兴趣。同样的道理,在《色戒》中,这样的原因就是让观众了解主人公,以便于观众去相信她在接下来的几幕中所做出的反应。
那么又有人会问,为什么要采取这段,而不是别的最小主义的小情节作为次情节来作开端呢?这就需要对人物塑造做一个理解。人物塑造除了上述的直观感受所能了解的以外,还需要塑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既人物性格的真相,而人物性格的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和反应中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才更加真实的体现了人物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