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散文写作有很大的执念。
林清玄先生算是我的“老相识了”。从幼时的文章《桃花心木》与《和时间赛跑》而认识到先生。一九年,他的散文集《自心清净,能断烦恼》让我再一次对这位散文作家有了深刻的印象。
受到林先生散文的启示,我激发了对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子恺先生,季羡林先生等等,我常以学习的心态去欣赏他们的笔墨。
散文是“无心”的,生活中的无心发现,引发了思考与浮想;散文也是“有心”的,字里行间,挥洒着下笔者的喜怒哀乐。“心无杂念”+“心生则来”,这是我对散文的定义。
或许是我颇显狂妄,未尝读百簿,竟欲书饱墨。且作为一个学生,心不在焉亦是常有的。我是一个常下笔的人,篇幅总在三四百间,还想发在微信朋友圈。这么做的唯一优点就是“充满自信”吧。
但我明白,散文是绝不同于鸡汤文的。我乏于品味那些浓稠而看似营养丰盛的文章,并不是否定鸡汤文,只是当文章直述完了你应该怎么去做事做人,那还成文么?更像是一种“规划书”罢。所以我怕自己所着之墨,渐渐地会有那样的味道,少字,亦不精,难以有让人领悟明白世事情暖的文采。我应该为自己的文章做出改变。
具体怎么做,我也依旧在探索着。有一些文你一眼就能知道它是散文,可你也不好说散文就是那一些文。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散文都各具特色,这点同小说一样,最不同的是,小说的“核”在文章中,散文的“核”在作家心中。林清玄先生永在物欲横流,囿于形式的世俗中脱颖,出淤泥而不染,此为清净,“清净”便是先生的“核”。
我也在寻找着自己的“核”。岁月会给我两种选择,或要我沾满着势利、不堪的尘土,或要我洗礼自己,渐褪残存的污垢。未来是开阔的,我难以预料自己会步入怎样的道路,但若是不曾走过,又怎么能明了深刻呢?
因此我的执念不一定在于怎么下笔,下多少笔——散文不能只是过目的东西,是要能让人领悟明白世事情暖。
有时间我也会翻翻那本《自信清净,能断烦恼》,白色封面已经泛黄了,沾上了好些灰尘,可我不在意,下笔的那位先生,即便驾鹤西去,也在世间留下了无数无数清净的希望。
再附上林先生的一句: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常思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