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我要这样过。
“年轻就是资本”是十七八岁的我们最引以为豪的资本,那时候的我们除了年轻,一无所有,但心无所恃。
我们觉得自己前途无量,梦想一定会实现,就好像年轻可以给我们想要的一切。
时间过得真快,高考结束,大学就开始了,也就意味着我们是社会人了,真正可以为自己做主了。
很多人应该有同感,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满腔的热血,想有一个地方发泄,找一个用武之地,莫名的感觉自己了不起,和别人不一样。
很明显,接踵而来的就是打脸。
学习上,一下子没有了老师的管教,于是我们在放松和约束之间徘徊,也很明显,大多数人选择了前者。至于这样选择的理由,我觉得倒也不完全是人性的弱点——惰性,还有一方面是,我们认为自己学的知识已经够多了,换句话说,比起理论,我们更偏向于实践,我们急需要改变世界的技能,而不是方法。
生活上,我们的荷尔蒙和多巴胺也蠢蠢欲动,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现象,每年的升学季,也是恋爱的高发期,来得快的结果就是——去的也快。
快乐的日子,总是一转眼就过去了。
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大学里面和同学拉开距离的,就是从大二开始,如果说大一还在了解规则,那么大二就真正上路了,确定好你要走哪条路。
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学术,二是实践。
大一的时候,多参加参加活动,加入一些组织,不一定说是让你掌握活动策划啊什么的技术方法,你懂得,大一就是跑腿的,哪能把重要的活动交给你去办,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了解自己,发现你的长处优势在什么地方。
这里举一个我认识的小姐姐的例子,小Y。
小Y,刚上大学的时候,她加入了学生会,我听过她的面试,她说她参加学生会的理由是她性格内向,人际交往方面较吃力,想在大学里锻炼这一方面的能力,所以她选择了学生会。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加入学校组织的理由。
到了大二的时候,她突然告诉我,她要退学生会了,我很吃惊,因为她干的挺好的,经常能在校园里面看见她忙碌的身影,也能在朋友圈看见她参加活动时开心的笑脸,也知道她因为表现不错多次获得过荣誉证书,她没有理由退出啊,这前途一片光明啊!
她说她不想勉强自己,她不想逼着自己主动跟不认识的人说话,不想在活动中装出很合群的模样,见不得别人做事顾及她的样子。
她说有一次,她们一个部门的一起去吃饭,她表现的就挺安静的,吃完饭后,大家一起做游戏,她也很冷静地做完了,但就是没有和大家打成一片的感觉,也融入不了那种气氛,一切都结束了后,她们的部门负责人提议说,时间还早,要不去公园玩吧,大家表示都很赞同,她其实也想去,结果那个负责人走到她前面很严肃地说,你不想去就不要去了吧!她给我说这件事的时候,明显还没有释怀,她很激动地跟我说,“你知道我当时有多难堪吗,我有说什么吗?我做错了什么?”
她最终还是去公园了。
同样是性格内向的人,我很理解她。
但她并不是因为这件事而退学生会的,她说在这一年里,她学会了接纳自己,不再想着改变自己,同时找到了她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她决定考研了,向学术方面发展。
我真心为她感到高兴,支持她的决定。
我想告诉大家,性格并没有好坏对错,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而且我们在上大学的时候,性格基本上就已经定型了,改变自己的性格,无疑于邯郸学步。
小C,一个已经毕业了的朋友,现在在上海工作。虽然他人已经离开我们学校了,但这里依然有他的传说。某个老师是这样鼓励我们的,你们看××学长(小C),人家大学就已经自己买房子了,再看看你们,拿着爸妈的钱,打游戏,逃课,对得起谁……
小C,作为我们学校的风云人物,他的人生挺传奇的,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他是我们学校学生会的主席,可能在社会上来说,这没有多少含金量,但就学校来说,他已经做到了最好,在某些方面我们没办法和人家比。
他的家庭很普通,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靠自己。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做过各种兼职,只要自己有兴趣的,他就会去尝试,感觉已经掌握方法了,就立刻换其他的,就这样,他在大学实现了经济独立,带着自己的父母去旅游,没有什么比这更自豪的了。
先脱贫再脱单,是多少人的座右铭。
大学,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走点心吧,对自己负责,珍惜着四年时光。
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