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电影可以既励志又搞怪、既简约又华丽、既狗血又温情吗?
有的。那肯定就是印度电影《3idiots》了。
之所以不用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是觉得无论“三傻大闹宝莱坞”还是“三个傻子”都大煞了这部电影的风景。有朋友曾经调侃地说道:“印度好不容易出了一部具有国际水准的好电影,却让中文译名给糟蹋了。”译名与电影本身价值的差距却是挺符合整部电影表面乏味狗血,其实内涵极深的总基调。
第一次了解到这部电影是在高三。电影中的部分情节被剪辑出来作为我们高考前的励志素材,但是后来看过电影的完整版才发现这部电影被我们的老师断章取义了。整部电影的立意并不鼓吹那般你死我亡的激烈竞争,恰恰相反,电影站在它的对立面。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又一人口大国,加之发展中国家物质条件的先天不足,印度教育体制中压抑的应试色彩和学生面临的应试压力比起中国,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的故事情节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开。
电影的主角之一法汉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但是他活在父权的笼罩之下,激烈的学业和职业竞争由不得他选择自己的未来。他只能长久地在父亲预定的人生轨道上奔走,努力地成为一名工程师。那封写给偶像摄影师的信,五年间一直都没有寄出去。他一直在纠结和迷茫中拼命奔跑,活在人群黑压压的阴影里。他与梦想只差咫尺,却远如天涯。
还有拉杜。他家境窘迫,有一个瘫痪的父亲,重病的母亲,还有大龄未嫁的姐姐——在印度,女子出嫁需要支付高额嫁妆。他信仰佛教,把希望都寄托于神灵。而现实中,他逃避一切。面对困苦和迷茫,他只有不停地烧香拜佛,以求慰藉。
然而他们都在电影真正的主角兰彻的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兰彻生性智力非凡,是个天才学霸。但他不拘一格,敢于批判,敢于向常理挑战。他敢于在全校学生面前质疑被视作权威的校长,他敢于质疑教育体制,他把整个学校闹得鸡犬不宁。他批判学校是一所工厂,批量生产蠢货。然而,就当别人认为他是不学无术的富二代的时候,他不为人知的身世之谜却慢慢揭开。毕业后,兰彻就神秘地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视野中。直到有那么一天……
电影也从法汉和拉杜寻找兰彻开始拉开了序幕……
电影讽刺和控诉的,正是如今填鸭式的教育和逼仄的社会竞争,以及在这般背景下我们被异化的“程式化”人生。仿佛人生路上吸引我们前行的无非名利富贵、声色犬马。如电影中所讲的,我们的生命在开始时就在竞争——亿万个精子竞争优选的结果,那么是否有人曾想过我们忙忙碌碌地学习和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们为家人、为这个社会活着,可曾想过要为自己活一次?
当然,这部电影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融入了印度歌舞,让人耳目一新,不禁为之拍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