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元问题出发: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进路》部分有感

本文主要阐述了从“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入手”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元问题入手,厘清新闻传播学的内涵外延,确立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逻辑。

随着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的任务需求、面向新媒介技术的结构性变革、面向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发展的新形势、需要重新定义丰富内涵外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报纸、广播、电视、书本、杂志等发展迅速,推动了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这种实践也必然推动着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自1918年新闻学这一课程的开设开始,到现在已有的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离自主知识体系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在面对新媒体时代传媒业结构性变革时面向大众传播而形成的知识概念又如何适应呢?

就目前来看,新闻传播的所有知识,主要都是围绕以大众传播为主体的职业新闻传播活动而来。长久建立在职业环境中的新闻学主要关注的对象时职业新闻主体从事的新闻活动、新闻实践。职业新闻这种类似的学术研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身局限在狭窄的理论空间和知识语境中,进而很难进行拓展与创新。但在如今新媒体时代,新闻活动从职业化走向社会化,职业新闻主体被分散到众多主体中。如文中所举的例子,鲍曼的液态社会理论所描述的,现代社会组件从一种沉重的、规则界限分明的固态样态转变为一种轻灵的、边界消弭的、社会生活重构的液态样态。也就是说,新闻学研究的客体从技术、制度、文本、产品、受众、传播等领域扩展到整个新闻实践的全过程,大大拓展了新闻学研究的边界,新闻学的实践还应向人文学科更进一步,将新闻与人的个体解放、群体正义和社会公平相关联。

文中还指出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主体应当从侧重工业化生产的大众传播转向更为广阔阔的信息传播活动,主要包括:组织化的大众传播、半组织化的基于平台的传播、自组织的群体传播。随着传播格局的多元化,许多新媒体实践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其中不乏并非主流的媒体,自组织的媒体同样不在少数。面对此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尤其重视,强调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这一过程中,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尤为重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思想基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