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行为设计学》让创意在脑海扎根

MADE TO STICK

图片来源:Unsplash

Part 1

现在不单是设计师,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创意的重要性。
不过,有了创意之后呢?
每人每天可以提出无数个创意,为什么只有其中少数能脱颖而出,经久不衰,成为获得大量好评的创意呢?
如何打造创意的问题,经过进一步扩展之后,现在有了一个更具体的目标。
那就是如何产出经久不衰的创意。

想法有了,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首先,让我们来拆解这个问题。
核心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创意,一个是经久不衰。
创意作为一个名词,是内容本身的体现。而经久不衰则反映了内容的质量,是衡量创意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
第一步打造创意,第二步打磨创意,让其经久不衰。

Part 2

什么是创意的“黏性”

作者Chip Heath and Dan Heath在《行为设计学》里提到:

所谓黏性,是指你的创意与观点能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换言之,它们能够改变受众的思想或行为)

换句话说,在脑海里深深扎根,挥之不去的观点与创意是经久不衰具有黏性的。

有些创意与观念的黏性实在太大了。
为什么有些广告词,政治理论广为流传而其他则不然?
为什么那么多谣言,假新闻,养生骗局屡屡有人中招?
可见思想观念,直观形象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譬如此刻我说,“不要想房间里的大象”,大象的形象立刻就浮现在脑海中。

黏性创意六大原则

原则能够指导我们搭建起内容的基本框架,确保创意不会过度发挥跑偏,担负着DNA一样的角色。最终产出的成功创意观念可能各有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特征可追寻。

以下就是黏性创意的六大原则。

原则1 简单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在建筑领域提出的观点: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少,或者说简单,简洁,甚至用现在比较流行的极简主义一词,都可以表达我们的目的:抓住核心,其余皆是可有可无的装饰。

原则2 意外

层出不穷的UC“震惊体”,其夸张的标题虽然多被调侃,但不得不承认确实有用。基因使我们天然对意外,夸张事物分配更高的警觉性和关注度。

适当的打破期待,违反直觉,夸张语气等手段能够有效吸引人分散的注意力。

原则3 具体

比起让人费力思考的抽象逻辑,我们的大脑更乐于记住具体,刺激感官的事物。
抽象真理一旦转化为具体事物,就更为易懂。易懂意味着更广泛的传播。
谚语“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用具体的鸟来表达一个抽象真理,即不要过度贪婪错失机会。

原则4 可信

在一段文字信息里,如果有名人背书,数据支撑就更为可信。

原则5 情感

正面和负面的信息都会刺激人产生不同的情感,问题在于不同内容对应哪种情感会更有效。
譬如要劝青少年不要吸烟,用威胁恐吓多半会起反作用。

原则6 故事

如今商业领域的市场营销都开始重视故事,从公司创始人的故事,产品诞生的故事,品牌建立的故事,无所不包。 一个好的故事几乎包含了前面所述的5个原则,简单具体,情节意外又足够可信,最后故事里的情感因素又进一步打动听者。无怪乎几乎人人都强调,要学会讲好一个故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