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儿童学会自我控制能力是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基础。所谓自控力,主要体现在"控"字上,它区别于"自制力",两者却又密不可分。自控,可以理解为自我控制,对外界诱惑及自身行为习惯的一种控制。缺乏自控力,就不会形成良好的习惯行为,严重点会因为抵挡不住外界诱惑,走上犯罪道路。自我的控制,通过调节自我的心态,增强自我的意志力来提高。
掌握“自控力”是一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己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而儿童期是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关键时期。了解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特点,帮助其更好的形成自我控制能力。
有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家长的严格要求也会对儿童形成一种外在的压力,使得其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外在的压力也会由他控转变为自控。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没有把握好度,只是为约束儿童行为,甚至是为儿童准备好一切,这样就会让儿童形成依赖。之后一旦家长的外力消失,儿童就会无从是从,这也不利于儿童自控能力的发展。
在培养儿童自控能力的早期,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有规划的执行学习任务,尤其是多个任务同时出现时。由于人的自控能力是逐渐减弱,所以我们可以把重要的任务放在首位,孩子准备要完成家庭作业时,家长刚开始可以帮助其分析当天作业重难点,把重要的学习任务先处理,再做容易完成的任务。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学习任务所消耗的时间的长短调整孩子的自控力时间。比如在学习任务花费较长时间时,中间可以吃一点甜食,因为血含糖量高人的自控力也就越强。或在长时间学习任务的中间安排五分钟“绿色锻炼”时间,去呼吸新鲜空气或做简单的伸展活动。这样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任务时间有更好的专注力。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还需要起到榜样的力量。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还处于直观的阶段,因此成人的行为就是儿童的直观观察对象。并且儿童天生就具备模仿能力,所以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儿童有意无意的进行模仿。班杜拉也认为,儿童的自控能力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是否得到奖罚而得出自我行为是否强化或抑制。由此可见,家长作为孩子的直接榜样,一言一行确实影响着儿童是否能发展出较好的自控力。
家庭中,当家长面对儿童的要求时,也不能一位的迁就或拒绝。当儿童为达成某个目的而哭闹不停时,也需要坚持原则,不为“一时清净”而放弃原则。家长可以采取“提前约定原则”或“转移儿童注意力”来解决。比如一个喜欢看电视的孩子,可以提前和他约定好,每次只看一集。看完就关电视。这样简单的任务儿童也会比较好完成。再比如,面对一个想要玩具的孩子,家长也可以转移注意力“不如我们回家从淘宝看看,那里的更多更好看。”当然如果延迟满足奏效也需要给与奖励起到正强化的效果。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对于儿童的行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组织儿童进行一些自控力训练的小游戏,游戏也是儿童的最爱。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认为,“各种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性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的了”。由此可见,游戏确实是培养儿童自控能力的有效途径。儿童为了参与游戏,就会遵守游戏规则,经过练习就可以很好的掌握到自我控制能力。比如孩子们最喜欢的“找不同”游戏。或者走直线游戏。这些都可以训练孩子的专注力、自我控制力。
在生活中,及时鼓励和督促孩子完成各项挑战和任务,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方方面面都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