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恩说:人一生下来就好像公主或王子,在父母的亲吻中变成了青蛙和怪兽。
孩子最早的人格来源于对父母的模仿,或是对父母行为认同的强化,孩子通过不断模仿父母,使得家族基因代际传承下去。可见,人们早期的经历影响着以后的行为模式。
许多人的童年都充斥着不安和混乱,教条式的严厉管教夹杂着过分的纵容和忽视,因此形成了令人迷惑不堪的生长经历。
有着这样童年经历的人们认为情绪是懦弱无能的象征,所以他们很难将自己的情绪外化表达,也不轻易地表露情感,即使意识到情绪流露,也不愿承认。
父母或其他养育者虽然为子女童年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于孩子的情绪缺乏回应,会加剧情感表达的受阻,造成情感匮乏以及情感被剥夺的体验。
比如当孩子表现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时,父母都会给他买贵重的礼物或者带他去昂贵的餐厅就餐,但从未理会过他的情绪,或是倾听他的感受。父母似乎很大方,但这种慷慨却有破坏性,让孩子无法体会怅然若失的内在感觉。
这些被溺爱和纵容的孩子虽然有对父母产生认同,和与重要客体建立关系的能力,但是这些孩子的人格还是存在着某种缺陷,心理上有些障碍。
人们一般会从父母和其他养育者给予的爱和赞赏中获得自尊。当父母不能作为产生自尊的来源,那么,内部自我便成为唯一投注感情的对象。
而家庭环境越混乱,父母越是缺乏能力或是管教不当,儿童便越是无法无天,无视冲动的后果。
儿童永远精力旺盛,他们会比较自我,不关心别人的需求,随心所欲地逃避责任和掩盖事实,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能给儿童制定相应规则,对儿童长期地约束和管教,他长大后就会变的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甚至自命不凡。
有些家庭的父母时常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对自己的心意能够心领神会。比如孩子能体会父亲不在时母亲的焦虑,会主动承担父亲的职责,帮助母亲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这类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困扰,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遵从内心的想法,还是外界的要求。
有些父母一直坚持认为子女是自己自恋的延伸,一定要子女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学校、专业和职业。
而饱受创伤的父母,常常会不知不觉地使孩子产生认同的困惑、模糊的羞耻感和空虚感。父母潜移默化的信息,像“你和我不一样,你现在什么都有”,是孩子困惑的始作俑者,因为没有人能拥有一切,每一代人都会面临不同时代的困扰。
孩子如果将自信和自尊与父母的目标相连,这是一种有害的传承。
父母如果对孩子的需求置若罔闻,忽视孩子需求,或者父母对孩子过度紧密,期望过高或过度卷入,都会使孩子变得自我满足,回避他人和避免与人亲近,对他人比较冷漠和退缩。
如果父母过度侵入地关怀,而且还缺乏共情,那么孩子长大后极有可能在渴望与回避,亲密与疏远之间举棋不定。
孩子对于父母的传承不仅是基因的遗传,还有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对父母行为的模仿,都会形成孩子的人格基础。孩子的传承不仅是父母家族血脉的延续,也是父母潜移默化行为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