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对人性的三种学说

谈到人性,中国文化里面有三种学说,基本概括了诸子百家的各派学术观点,即“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

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因为这是天赋与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非人也”,既然不是人也就没有什么好说了。

另一位诸子百家的名人叫荀子,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观点是“性恶论”,《荀子》书中有“性恶”篇。他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两个小拳头攥的紧紧的,一降生就来捞世界。长大一点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就会抢别人的东西,这些行为都不用教天生就会。善良之性在哪里呢?不教育绝对出不来善,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为通假,就是教育转化的意思,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所谓“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与孟子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告子,在《孟子》七篇文章中就有“告子篇”。告子认为,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无所谓善和恶,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如此,可东可西可善可恶。

中国历史上对人性的认识大概就是这三种结论:性善,性恶,性不善不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随着自然的演进,人作为从无到有的物种之一,在这茫茫宇宙无涯的时间与空间里已存在了上百万年,并且仍将继续存在下去。作...
    Shiyar阅读 3,160评论 2 29
  • 对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人性,在中国哲学中更多地探求的是人性所朝的方向,即“人...
    団子读作团子阅读 6,070评论 0 8
  • Lanpeishan阅读 129评论 0 0
  • 刚开始学画,画了几天后就增加了难度。 用了3小时也画不好一个坛子。 心里有点沮丧。 问老师:“我是不是最基础的知识...
    谭皓匀阅读 365评论 0 0
  • 2018年1月14日 今天观看我是演说家,熊浩的一篇演讲讲的是现在的焦虑,现代社会我们面临很多选择,而选择的背后是...
    一一一毫末阅读 24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