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2025年6月底,微软公司在一篇论文里公布了一项医疗诊断对比实验。研究用了300多个真实的疑难杂症案例,AI可以像人类医生一样问诊、开检查单、解读报告。结果如何?
无论是微软专门训练的AI,还是市面上的主流大模型,诊断准确率都远远超过了人类医生。这不是个例,其他研究也一再证明:在阅片、筛查、病理判断这些环节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训练,AI的准确率几乎注定超过人类。甚至在心理咨询上,AI往往比人更能看透情绪,更懂安慰,也更善于说服。
万维钢在新书《人比AI凶》里说,他还没见过哪项研究能证明“人行,AI不行”。如果你坚持觉得“这事儿AI肯定不如人”,那你错的概率极高。现实是,你觉得AI笨,很可能只是因为你没用最新的付费版本。换个模型,或者让几个AI互相竞争,你会发现它们能聪明得吓人。
那AI会不会替代人类,让我们失业?万维钢的回答是:不会。理由有两个。
第一,AI没有痛觉,不能承担风险责任。医生的诊断书上必须有人类的签字,手术的同意必须来自患者或家属。核按钮永远在人类手里。AI再聪明,也无法替人承担那份“后果”。
第二,AI没有真正的主动性。它能建议你去做胃镜,但它不会代替你走进医院。它能帮你研究疾病,但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病,而不是那个病”。研究方向来自人的偏好,而偏好这种东西,掺杂了个人经历、历史、文化传统,太复杂,也太难预测。
所以,AI能替你干活,但替代不了你本人。它不会让人类失业,反而会帮我们提高效率。
警察破案是个好例子。大家以为靠推理,其实推理只是指路。真正的破案,靠的是排查——从鞋印到鞋厂,从遥控器到小店,再到监控画面,层层锁定嫌疑人。医生看病也类似,先凭症状推个方向,再一项项拍片、验血,排查出病因。
AI在医疗里的作用,就是把排查做得又快又准。而人类要做的,是那些必须自己拍板的微小决策。
决策,就是把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过程。这是人类的工作。——《人比AI凶》
一个犹豫,一个点头,一句安慰,甚至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发挥,都是AI替代不了的。未来,AI只会让我们更快到达那个“必须由人拍板”的时刻。
人们会比过去更渴望“真人的存在”。想象一下,一个老人对学生说:“要勤奋!要正直!要珍惜时间!”底下一片昏昏欲睡。但如果他说:“20岁那年我因为偷懒错过了一次机会,整整三年都在还债,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懂了‘勤奋’这两个字。”效果就完全不同。
医疗也是一样。病人面对的不只是病因,还有经济能力、家庭负担、未来生活。医生不仅要看病例,还要听到病人的犹豫、捕捉到他们的眼神、理解他们的纠结。这些细微的感受和选择,是AI捕捉不到的。
所以未来的医生,如果能真诚地讲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走过的案例,那些挣扎、犹豫、取舍的瞬间,反而会成为病人最需要的“药”。
每个人的病程、预算、年龄、经历都不同。正是这些“不普适”的东西,才是未来最有价值的参考。它们构成了一张独一无二的地图,上面写满了人类特有的微决策和微沟通。这张地图,AI永远画不出来。
因此,未来未来趋势是:
AI不会取代医生,但会取代不使用AI的医生。
AI+医生将成为未来医疗的主流组合。
医生将从“信息处理者”转变为“决策指导者”“同理心陪伴者”“AI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