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夜曲思路
因为电影《钢琴家》,更加知道了肖邦,又因为孩子学琴我开始系统留意钢琴曲子,肖邦在钢琴音乐中的至高地位,自然常常偏爱聆听。但它们进入我心里是在迩泽学琴到一定程度时,他弹奏的肖邦遗作升c小调、降b小调,可能是因为偏爱,感觉"美极了",记得他10岁那年夏天凭一曲降b小调获得川音钢琴系组织的考级组比赛头名,即在近百人的九、十级证书持有者中独占金奖,这也是他的钢琴最为辉煌之时,据夫人讲当时原本嘈杂的音乐厅就因为他的第一声钢琴到来而无比安静与纯美,那是酷暑里一丝凉风,不急不躁,好像预示着秋天要来了,结束时一个白发的老师说"弹得太好了,太美了!",从那时起他好像离不开了这首曲子,时不时要弹奏,我更加离不开,长期聆听肖邦音乐,无以复加地投身,我陶醉在肖邦优美的旋律中,沉浸在那似梦似幻的氛围里,几乎天天都听,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渡过青春岁月,越过不惑,欲罢不能,有时我不禁问自己这是否也是一种沉迷。
“音乐始于词穷语塞之时”,夜曲是情感的最好语言。大约在1812年左右,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创造了夜曲,召示着肖邦的到来,而肖邦发扬光大了夜曲,把夜曲发挥到了极致,成就了夜曲的隽永流芳。钢琴之王李斯特曾经这样说:“肖邦在所有《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聆听肖邦而不听夜曲就不是聆听肖邦,聆听夜曲而不听肖邦就不是聆听夜曲。
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就是他的所有,他的爱情、他的思乡,他的惆怅、他的快乐,甚至也有他的病态、他的苍白。一个活生生的肖邦就在我们面前,那个藏在花丛中的“炮手”;那个忧郁却激情的诗人;那个贵妇日记里的“情种”;那个文弱又优雅的“浪子”……
音乐从肖邦指间娓娓道来,升c小调(遗作)暗淡、不安,寻找着力与热,憧憬着明亮的世界;e小调(Op72)是肖邦的第一首夜曲,简单朴素,尽管充满青色,但是那巨大而辽远的夜空也足以让人心旷神驰;c小调是肖邦夜曲的天鹅之歌,在没有结果的自问中关闭了希望之心扉。
聆听肖邦的夜曲,沉浸在玉洁冰清、云淡风轻的境界里,回味着肖邦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仿佛整个身心都清澈透明,有些人会说"朦胧之美",我以为是不恰当的,其实可能是没有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吧,肖邦的夜曲永远是"冰清玉洁、云淡风轻"。
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对音乐无比热爱,他有本书《音乐笔记》很好,他在谈到肖邦的夜曲时说“即使是暴风骤雨,也被他一柄小伞统统收敛起来,滴出一支支雨珠项链。如果说那真是一种境界,便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说那真是一幅画,便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听过很多演奏家的全集或选曲,现场音乐会也有过非常经典的。被推崇为最正宗的肖邦之阿图尔·鲁宾斯坦,优雅、从容、浪漫,忧郁纤柔中是挡不住的男性阳刚与韧劲;葡萄牙女钢琴家玛利亚·琼·皮尔斯的演奏细腻典雅、秀丽妩媚、晶莹剔透,恰似月光下的私语;被誉为“中国的钢琴诗人”的傅聪的演奏如涓涓细流,弥漫着诗情画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有肖邦夜曲CD5,6个版本,常听皮雷斯,也喜欢关注阿劳、鲁宾斯坦、李云迪。记得去年墨尔文第一学年毕业典礼,一个夏日黄昏,师生和家长们齐聚,同学们充分释放自己,迩泽弹奏了升c小调(遗作),感觉他是把肖邦这首曲子把握住了,音色清澈,行进自然,时有"薄云、清风"之感,他在向知己娓娓道来我之青春遐思,当时我用手机录了音,音效自然差些,现在也常听 ,这个版本不错!
今日成都,雾霾散后的冬季里聆听肖邦夜曲,好似一丝风、一丝凉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