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万维钢老师的一本书《学习究竟是什么》,里面讲到精学。
怎样成为顶尖高手,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标准答案:练习一万小时。
但事实上,对训练来说,真正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书中总结了四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是哪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十“舒适区”,使我们已经熟悉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十“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掌握套路: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的训练;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量化学习曲线:熟悉很重要,比如:学英语,最理想的一片课文,应该是其中85%的内容是你熟悉的,15%的内容包括单词和语法——对你来说是新的。
时间安排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间隔学习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整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
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考试就是最好的复习。有的人背单词其实是念单词,拿本单词书从头到尾反复念——这种效率很低。复习的时候应该先考自己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实在想不起来了再去看答案。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一定要有反馈,切是及时的反馈。这时候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获得老师的反馈。
刻意练习,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得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新旧知识连接在一起,熟悉+意外,知识才算是真长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如果挑战大大低于你的知识,你会觉得很无聊。如果挑战大大超过你ID技能,你会感觉很焦虑。而如果难度和技能正好匹配,一开始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调动自己最高水平的知识,稍微突破一点,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心流的体验。这是个奇妙的感觉,沉浸在学习中忘记时间的流动,甚至可能忘记自身的存在。
文/两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