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最高的技巧也不能保证排除困难与错误,我们只希望父母知道如何应对,并更有信心。
————《孩子:挑战》
做父母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不简单,而且还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想成为一个60分的父母,会更加的辛苦,因为这意味着你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省。父母和孩子一样需要接受训练。
现在这个社会,孩子出现的问题似乎比以往社会整个历史长河出现的问题还要多,家长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孩子的教育是如此的困难。实际上,也许根本上的原因是因为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主一词被越来越频繁地被社会认同。但糟糕的是,养育孩子的传统方法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家长依旧打心底里认为自己才应该是家中有话语权的一方。可是孩子早已嗅到了民主的味道,坚决要维护自己的地位,于是养育孩子变得非常困难。
在互联网的天下,随随便便就能找出一大堆关于育儿相关的资料。育儿书籍,育儿杂志,育儿公众号关于育儿的文章满天飞,而家长们反而陷入了育儿的僵局——到底听哪个的才对?又或者是,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的育儿书籍以后,别人的方法到了自己孩子的身上怎么就不好用了呢?为什么自己就无法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宝宝呢?《孩子:挑战》一句话说得好:关于“塑造孩子特质”的书籍和理论很多——这样的理念里,孩子彷佛是块橡皮泥,大人的工作就是把他们塑造成符合社会标准的人。这是非常错误的理念。
父母的责任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引导孩子。怎样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比起告诉父母们对待孩子的具体行为应该如何应对,莫不如告诉大家如何去“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有几点,我想,这是现下育儿知识比较少提及到的,却又是非常重要的。
1权力之争
除了强迫孩子,我们还有别的办法。
通常来说,家长的情绪被孩子勾起,导致家长对孩子提高音量大吼大叫,甚至是忍不住对孩子动手,这些都是因为落下了“权力之争”的陷阱。虽然表面上家长取得了胜利,孩子被迫听从大人的“安排”,可实际上胜利是孩子的。父母粗鲁的行为不过是宣告自己的无能为力。
回想起来我最头疼孩子的早上磨蹭和晚上睡觉,还有其他一些零零碎碎觉得孩子不如意的地方,绝大多数都是不自觉地与孩子发生了权力之争。当然,孩子的爸爸对孩子的态度更助长了孩子和我“争权夺利”的斗志。也许我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我对孩子爸爸更多的强势态度,给了她一种“有权利才有存在”的错觉。
或许,从现在开始,我应该学习书里所说的,保持淡定的态度退出战场。孩子天生是个演员,但是这个演员需要观众。没有了我这个观众,孩子自然无法继续演绎着自己的角色。
人总是容易处在“当局者迷”的状态,很多时候我能一眼看出别人父母在育儿上犯的“错误”,但是却在自己带孩子的时候重蹈旧路。现代育儿提倡让孩子对自己负责,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到时间不吃饭挨饿是孩子的事情,跟家长有什么关系?孩子饿上一顿并不是什么问题。道理我都懂,虽然我在吃饭上从来不跟孩子“较劲”,但是看看我在早上催着孩子起床的时候内心是怎么想的?“晚了来不及吃饭了,孩子的爸爸,奶奶又要叨叨了”,“再不快点送去幼儿园我自己的个人时间就变得更了”。先看前者,很明显我自己就陷入了孩子吃饭的问题不能自拔了。是啊,想一想,就算晚了她没吃到早饭,也是她自己的事情,挨饿也应该是自然后果,我究竟为什么要把孩子应该学会自然后果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呢?当然,这也包括了更深的心理学问题,如果孩子稍微有一点点做的不到位,一旦被先生或者婆婆指责后我就会变得情绪不稳定,在内心归根自己是个不合格的母亲。再来看第二点,其实就算我提前到了单位,有的时候我也没有尽全力做自己的计划,不过是想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但这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2过度关注
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并不快乐,当他们不能得到关注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
要注意孩子要求的过度关注。实际上,孩子应该学会独自安排自己的时间。当我们对孩子的一些要求表现的不耐烦和躁动的时候,很可能孩子在索要我们的过度关注。最初孩子可能会用可爱的方式来博取父母的关注,失败之后则会采取令人烦躁的方式。
再说晚上睡觉,孩子晚上不愿意睡觉,要求爸爸妈妈都陪伴自己,经常是闹到最后要我生气了,才在大家都不太开心的情况下睡去。但凡爸爸不来或者要离开,孩子就哼哼唧唧哭哭啼啼,直到最后孩子的爸爸妥协。现在看来,除了孩子在和我进行权力之争的同时,要求我和先生的对她的过度关注。睡觉应该是自己的事情,而且也不应该干涉别人的是否睡觉的自由。
另外,我们经常说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当时孩子问为什么为什么的时候,作为家长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而是要耐心地给孩子讲解或者引导孩子找到答案。但是,实际上,有的时候孩子缠着父母满嘴的为什么并非是想知道真正答案,而是要获得父母的关注。所以,每个孩子的情况都应该具体观察具体对待。当专家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时,家长不应该无脑地直接对应在自己的孩子使用。
3做自己的事
孩子会观察和感受自己周围的人,它能够自行决定接受什么,拒绝什么。
妈妈们经常抱怨孩子的爸爸对孩子的态度太过强硬,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孩子太过溺爱等这类的问题。甚至因为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统一,夫妻关系或和老人的关系会变得紧张起来。但是实际上,就算是父母意见一致,他们和孩子的关系还是会不同。
孩子们要接触很多人,父母很难控制别人对孩子的影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对自己的育儿能力有信心。妈妈越在乎别人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不对”的地方,孩子就越容易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
做自己的事情,我们既然无法控制别人对孩子的影响,那么就争取让自己的影响成为孩子生命的主流。
4避免怜悯
即使有理由、可理解,怜悯也是有害的。
孩子的生活中总是会越到挫折,遇到伤害,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是支持和理解孩子,而不是去可怜他们的遭遇。孩子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家长的言语、表情和态度上开始的。若我们可怜孩子,孩子就会自悲自怜,这样他们的痛苦会加倍。自悲自怜的孩子 不会想办法积极寻找解决困境的办法,反而会越来越来依赖于他人的怜悯。
对于我们的朋友,同龄人或者是年长的人出现了困境,我们多是抱着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可是我们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怜悯之心。但是怜悯是消极的,因为当我们认为对方弱小时,我们就会怜悯对方。怜悯即是不尊重孩子,也是一种贬低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困境,或者不幸遭遇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理解和支持。
5一视同仁
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群体对待,也就是说一视同仁,就能避免没必要的竞争以及竞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我能理解多子家庭的父母希望孩子们手足相爱,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愿望。但是实际上多子家庭的情况是:孩子们互相竞争,互相嫉妒,总是在争吵打闹。父母们总是责备大的孩子不懂得谦让,教育孩子们要相亲相爱,尽管完全没有效果,父母们依旧一次又一次地苦口婆心地讲着道理或者动手动脚。
其实,孩子们发生冲突时,很难断定谁是罪魁祸首。冲突不是一个孩子的问题,所有参与的孩子都有份,是所有人的问题。
当父母不断地对互相比着自己的孩子,就是在鼓励竞争,就是在强化孩子的错误目标。“好孩子”为了让自己领先而做的更好,“坏孩子”通过负面行为得到自己的价值感。孩子们这么做,不过是为了吸引父母的关注。
一视同仁,将孩子作为一个群体,他们自然就学会了互相合作,互惠互利,团结友爱。
6倾听和语气
只要倾听我们就能收获很多!
孩子跟我们说话时,听我们的语气,多过听具体内容。
有一句话叫做,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却做得太少。放在孩子身上就是,我们总是说的太多却听得太少。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会发现孩子其实很有智慧。孩子们有不输于大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不妨倾听一下孩子的意见。发现和孩子无法沟通,不如静下心来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气刺激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可以,我们可以将自己跟孩子说话的情景录下来,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不尊重孩子了。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怎么可能还会反过来尊重父母?
我们很多时候的操心都是没必要的,而且孩子清楚我们在咸吃萝卜淡操心,他们还会利用我们的操心得到我们的关注。为人父母确实不易,但是我觉得,最难的是学会放下。因为放下,需要不间断的学习,需要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尽管这听起来很难,但是却是我们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