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开春,最新一版《倚天屠龙记》如期上映,网上恶评如潮,作为倚天铁粉,还是忍不住要一睹为快,开篇曲《刀剑如梦》恍惚让人有了一种穿越感:这不是老版马景涛的那个倚天么?这冷饭炒的可以。继续看,美女帅男如云,但我对这些已经麻木,直到一个重量级人物的出场-灭绝师太,惊得我下巴掉地上:COW,这不是曾演过周芷若的周海媚么,脸上的皱纹遮掩不住岁月的沧桑,曾经的女神也难挡时间的洗涤,看到这些,我的思绪再已经无法聚焦在IPAD上,脑海里曾经暗搓搓的尘封了多年的记忆碎片,若隐若现,不受控制的飞到了20年前的1999,以及那个温暖的冬天。
1999年,我在中原五线小县城的高中就读,身处高二承前启后的关键期。学校为了在应试教育的军备竞赛中拔得头筹,实行全员寄宿制的半军事化管理,在高考这个大棒和胡萝卜的驱使下,大家都主动或被动的裹挟到历史的洪流中,日常轨迹就是教室-食堂-宿舍的三点一线,除了必须的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堆在书山题海里。
与世隔绝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更没有男生女生那些love affairs,这里不是北上广,民风尚未开化,《16岁的花季》和《17岁不哭》里出现的桥段,只能是别人家的学校,青春期的荷尔蒙也只能通过体育课的挥汗如雨来放飞。
转眼到了年末,高二实行隔一周休息半天,再隔一周休息一天的制度,休息半天的那个周六上午继续上课,中午放学后可以自行离校或者自由安排,所有人都必须于周天早上8点前返校上课,大部分离校近的市区同学周天早上才返回,像我这样家在外地的或者离校远的,最多下午出去买点日用品,晚上就回来了。到了夜间,因为熄灯时间21:30还没有到,冬天外边又很冷,除了几个超级篮球迷继续汗流浃背的在操场投篮,大部分人都窝在教室里,因为周六晚上不是自习时间,所以教室里的灯棒是不让开的,同学有的点上蜡烛,秉烛看书,有的轻声细语,共话桑麻。
历史在这里发生了小小的旋涡,不知是哪位同学开启了潘多拉的魔盒,鬼使神差的打开了教室里的电视,当时学校为了大家在时事政治上有所进益,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视让大家看新闻联播,像我这样保守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之人,万万不敢玩这个火,在我的观念里,电视只能每天19:00-19:30才能开。事后想想,真的要感谢这个同学的上帝之手,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电视里没有几个频道,他们调到了地方电视台,正在播一个古装剧,有点意思,几个同学围在那看,我坐在位置那里随便瞟了几眼,心里嘀咕这些人在看什么。剧情在继续,,我无意中抬头看见了下,女神出场了,惊为天人,我一下子有一种灵魂被击中的感觉,天下竟然有这样古典美女,脸型削长,不施粉黛,眉清目秀,我见犹怜(出自倚天里赵敏原话),楚楚动人,眉心当中那颗红痣更是添加了一份怜爱感和神秘感。
我再也忍不住了,小跑到电视那里和其他同学一起观看,一方面是为了近距离一睹芳容,另外一方面是方便和大家交流,我的问题像炮弹一样连珠而出,这是谁?这是什么电视剧?还好有个吴姓同学在场,平时只知道他体育很好,做过班里的体育委员,没想到还是个金庸控,如数家珍的讲起来其中的道道,那位美女在电视里是周芷若,峨眉派弟子,这部电视剧是倚天屠龙记,是金庸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因为我们一小撮人的高谈阔论,后面座位上的同学也被吸引,围到前面一起看,最让我意外的是班里的数学王子,平常这个课外只看时间简史,言必谈微积分的nerd也加入进来。记得当时的电视情节是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各式人物陆续登场,剧情扣人心弦,张力十足,剧外的气氛也俞来俞热烈,大家饶有兴趣的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那个曾阿牛是谁?小昭又是什么身份?许仙怎么穿越到这部戏来了?看的出,大家也不比我了解多少,大部分也没有接触过金庸的武侠电视剧,所以都是充满了无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好,有这位金庸百科全书压阵,大家的问题一一得到解答,第一次发现,原来金庸武侠剧还可以这么好看!这么有意思!完全不是有些老师说的所谓“封建糟粕”嘛!时间越来越晚,如果从窗外看屋内,一种很奇特的景观,屋内黑咕隆咚,最前面有耀眼的电视白光射出,后面呜啦啦围了一堆人.....
大家看的如痴如醉,讨论的兴高采烈,唾沫横飞,不知不觉中,马上寝室熄灯时间到了,哎,第一次不想下课,不想散场,但没有办法,要回到现实中来了,后面几周,每到周六晚上在教室的时候,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打开电视,等待倚天开场,开启了新一轮的大讨论,记得最后情节就定格在那场江湖婚礼上,周芷若恨嫁不得,恩断义绝,当时内心偏袒女神,恨不得穿越到电视里杀了那个男人婆。。。可惜天下终究没有不散的筵席,很快期末来了,考完试回到家里,周六晚上赶紧打开电视,迫不及待的想看结尾如何,左等右等就是没有,最后才明白,肯定是演完了,哎,长叹一声,怅然若失,电视情缘只能暂告一段落。
这段持续了一个多月,从紧张高中生活中挤出来的生活小花絮,在整个人生长河中就是沧海一粟,但记忆如此深刻,后来我也想了想原因,也许是小地方的孩子从小没有见过世面,正值青春朦胧,女神的横空出世满足了我对美好情感的所有向往,好比冯小刚导演在年轻时遇到他最钟爱的文艺女兵时产生的各种fantasy,又好比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那个青葱少年,碰到了魂牵梦绕的玛莲娜; 也许是难以忘怀和同学在一起畅所欲言的那种亲切感,无拘无束,海阔天空,找到了共鸣,如果是在古代,就是文人骚客的雪夜围炉; 更也许是游走在钢丝的边缘,偷偷做一些学校明面不允许的事情,那种精神上的胜利感和刺激感,远非阿Q可比。
后来上大学和工作,也有和同学朋友一起观看视频的经历,熬夜看当时火爆的流星花园,每隔4年世界杯的球赛,更或者是一些不可描述的视频。虽然也有激动和兴奋,但都远比不上1999那年冬天的人生体验,那样的刻骨铭心,可能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精神生活异常单调压抑,因缘际会,历史提供了一个窥看窗外精彩的机会,一个短暂遁世的契机,这种愉悦感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最高的,好比春晚在80年代的风靡一时,好比少林寺上映时的万人空巷,其实一个道理。等进入二十一世纪,电脑,网络,智能手机的铺天盖地,各种信息视频的唾手可得,大家就慢慢的审美疲劳了。
也许有朋友会问,你喜欢的是周芷若这个文学形象还是演员周海媚?很难回答,两者兼而有之吧,因为有了周海媚那么出色的演出,我才会对周芷若一见倾心,也因为周芷若,由此喜欢上了倚天,也因为倚天,喜欢上了金庸武侠剧和小说。但最挚爱的还是倚天,隐隐成为了我的一种精神图腾和宗教信仰,各种版本的倚天剧都被我翻了个遍,台湾马景涛版的自不多说,TVB的吴启华版,大陆的苏有朋,邓超,连李连杰的电影都被找了出来,倚天里最爱的是还是周芷若,虽然这个角色在原著中是毁誉参半,但因为先入为主对女神的爱,始终对她恨不起来。看了很多人饰演过的周芷若,最爱的还是海媚出演的那个经典形象,像一座丰碑一样难以逾越。
回到现在的2019,当发现《刀剑如梦》,周海媚,周芷若这些20年前隐藏最深的原始记忆,在最新版中全面回归,只是这次女神不再是芷若,而是变成了她的灭绝师父,这种错位让我在情感上小小的难以接受。 Anyway, 还是忍不住要写下这段往事,向女神致敬,向金庸致敬,向曾经彼此温暖的同学致敬!
冬天,每个人有不同的perception,1950年底,美军在长津湖感受到的是最寒冷的冬天;权力的游戏中,史塔克家族对冬天心存敬畏;对我而言,1999年底的那个冬天,因为有了女神,只有温暖。
心中女神永远不老,温暖长留你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