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味中药被称为化痰第一药,把积聚的痰排干净

原创 温暖中医

在中医里,半夏是化痰的良药,需要化痰的时候,中医往往就会用到半夏。


宋代有一个二陈汤,专门化痰,很多人都是痰湿体质,二陈汤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很多化痰的方子都以它作为底方,进行加减,而在二陈汤里,最重要的一味药就是半夏。


我们现在有一个以半夏命名的中成药,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的名字叫半夏天麻丸,我们知道“痰无处不到”,这个药常用来治疗痰湿上扰头面,导致的头晕、头痛。


半夏天麻丸:法半夏、天麻、陈皮、茯苓、泽泻、炙黄芪、人参、苍术、炒白术、六神曲、炒麦芽、黄柏。


在中医里,头是清窍,是诸阳汇聚之地,全身的阳气都汇聚到这个地方,而痰湿则是一种阴邪,当痰湿聚于头面,阴邪占据主导地位,就会阻遏阳气,使阳气不能上升,这时人就会感到头晕目眩,还会头痛。


用半夏、陈皮、茯苓、泽泻、苍术、天麻,化痰祛湿,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二陈汤,这一组药物可以看作是二陈汤的底方,也可以看作是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底方。


化痰主要靠半夏,以半夏为核心,除了半夏,还有陈皮,半夏化痰的力量大一些,陈皮是温和之物,力量和缓。

茯苓祛湿,湿气郁积,久而久之,升级成痰,用茯苓配上泽泻、苍术,使祛湿的功效进一步得到增强。

同时半夏还能降逆,茯苓、泽泻的药性也是往下降,目的是让痰湿往下走,从二便排出去。

还有一味药,天麻。天麻是治疗头晕、头痛的要药。天麻也叫定风草,天麻这种植物不惧风,作为中药它能祛除风邪。风性上扬,喜欢往上走,风邪引动痰邪,上扰于头面,通俗地讲,就是风把痰吹上了头,加入天麻,有祛风、止痛、止眩的功效。

到这里,痰湿得以下降,阳气得以上升,清窍不再被痰湿蒙蔽,差不多该结束了,但是对于痰湿的来源还要继续深究,这就要问责于脾,因为中医有句话,脾为生痰之源,脾胃是痰湿生成的源头,所以还要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白术、人参、黄芪性质甘温,补益脾胃,六神曲、炒麦芽消食导滞,帮助减轻脾胃负担,这一组药物让脾胃更好地运化,假如脾胃运化能力跟不上,就会生痰,反过来,脾胃功能得到增强,水谷津液被很好地吸收利用,痰湿在体内才能彻底没了踪影。

最后我们用黄柏坚阴,防止里面一些温燥的药物损伤阴液。

痰湿上扰导致的头晕、头痛,脑袋就像被裹住,有沉重感,不清醒,胸部闷胀,再看舌苔,舌苔白腻,这些都是痰湿的特征,就可以服用半夏天麻丸。


#中医##中医养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