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常规消费给地球带来的负担已经是我们难以想象和估量的了,这其中包括我们制造的垃圾、资源闲置及浪费、过度物欲导致对资源的损耗等等,这只是非常常见的一部分状况。
我们的应对方案却是推行绿色消费,而不是减少消费。当然的确有极少数人在推行零浪费、低物欲的生活方式,但这类群体也确实并非大众的选择。
更多的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没什么规划,也很难压制物欲的。我记得之前在生活方式类的书中了解到,很多人靠购买二手物品都能获得很高的生活质量,原因是,更多人购买的衣物、饰品、书籍等还没拆包装、未摘标签,就被挂了二手闲置平台。
但事实是,我们的确无法停止消费,因为这将意味着经济下行。那么我们是要继续“买买买”还是去践行“零浪费生活” 呢?这是否会成为我们今后反复思考和验证的问题之一呢?
本书就提到了一个这样的现象。当我们说想要采购或是买东西时,通常我们只是想要购买一些必需品、日用品之类的。而当我们说出想要逛街时,则是想要去探索一些我们原本不需要的新鲜玩意儿。
所谓的消费文化自然不会依靠人们对必需品的消耗及常规采购上,而是通过刺激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对各种优惠活动的兴趣、对时尚的追逐等来引导非常规的购买欲望。
自我满足与外在认同
其实疫情这几年人们都逐渐开始探索消费降级的生活方式,低物欲、极简主义等话题热度几乎一直不减,这也使得人们被动地开始思考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方式。
李维斯的全球产品创新副总裁保罗·迪林杰就曾认为服装业是不必要的消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网络上几乎总是有人在做“一年不买衣服”的那种打卡。其实不必在网上或跟任何人喊口号,无非就是需求和欲望的差别引发的购买行为。
理性消费、按需消费,这说法既合理又没什么意义。因为每个人对需求和欲望的区分都有自己的逻辑。
我们需要更好的生活,还是好好生活?这两者之间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那么消费本身与生活质量之间是成正比的吗?实际上全世界的人按照任何一个国家普通人的消费标准去生活,所需要消耗的地球资源都不同。但同样的消费标准就会带来相同程度的快乐吗?当然也并非如此。
疫情的爆发以及其持续的时长,足够让人学会放慢节奏,这一点我相信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这大概就是停止消费的开始。工作被叫停的时候,消费也不得不被动停下来。
无法消费,真的会让人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吗?其实不一定的,归根结底还要看人们的认知水平,因为总有人能把把握时机,去做正确的决策,也总有人在常常做出让自己反复后悔和纠结的决策后依然如此行事。
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学会独处,如何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如何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深度和广度,如何能够解锁更多除了傍身专业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
街上的车辆变少了,人们开车的速度变慢了,不再横冲直撞,也不再不允许自己走错路了;商场客流量变少了,那种需要出去“逛逛”的消遣式消费频次减少了;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变得更浓了,无用社交开始逐渐减少。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更深、更经得起考验了。同时,人们也在有意识减少那些浮于表面的人际关系。
疫情带来的变化不局限于某些方面,而是让人们开始更为全面地综合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一些实质变化。
1899年社会经济理论家托斯丹·凡勃伦在自己的书中(《有闲阶级论》)创造了“炫耀性消费”一词。今天的读者自然很容易理解他的意思。
比如当时的人们宁愿购买价值20美元的手工制银勺,也不愿去购买20美分的机器制造的铝勺。原因是机器制造让消费者本能地觉得这个产品很廉价,并且会为昂贵寻找合理的理由。
凡勃伦客观地指出两者之间除了金属重量和价格存在差异之外,做工完全相同。那人们一定要拥有银勺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证明自己是富有的,使用的物品是奢华的。
这样的案例本就随处可见,当时被提出来也不难理解,发展到今天,甚至都不需要刻意寻找。只是如今的消费形式并不像过去那么容易探到本质。
凡勃伦认为,人们进行炫耀性消费的根本原因,只是为了追求对自尊的满足感。换句话,就是穷人会为了模仿富人而逐渐进行此类消费活动,购买某种或某些他认为能够打上富人标签的产品,直到买到他内心真正认为不需要这么做了为止。
但实际上呢?拥有某样所谓昂贵物品的人真的就是大众眼中的富人吗?事实于我们这些普通个体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能够只考虑自身需求,而不去关注外部比较的人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在做着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所谓“对自尊的自满”的这种消费,只是它越来越不容易被一眼就看穿而已。
主流消费,是很难停止的
对物欲的过度渴望,其实在心理学层面也能做出很多解释,比如一个人童年时期的很多诉求都被忽略或否定,就会导致当他们脱离父母的照料也能够独自生活时,就会想要更多的满足自己的众多随时想要满足的欲望,物欲会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
那么从这一点看来,是否对物品的执念全部都来自不同程度的比较,这还真不好说。只是在《当世界停止消费》一书中针对的是经济学方面的部分讨论。但这并不妨碍它的确是一本好书,看上去似乎很矛盾,其实并没有。
任何书中的内容,都只能在特定的逻辑和范围中去理解,内容质量、阅读体验总是要大于读者本身对书籍的期待的,因为期待原本就是虚的,是纯想象层面的东西,也很难具象化。
任何层次的品牌都不缺,追逐者自然也不缺。今天我们只会单纯用消费主义来概括这种现状。消费主义给人带来的感受是相对复杂的,既有满足感,同时也觉得是种负担。持续购买,并且始终认为下一件被购入的物品才更好、更正确的思维,又怎么会让人感到愉悦呢?
大家追求的不过就是跟上时代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要尽快满足自己想要过上的那种生活。怎么理解呢?不要掉队。
假设人们拥有的物品,可以直接拿来权衡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受他人尊重的程度,那么他们似乎就理应这么做。但其实内在的感受,和实际发生的状况之间总是存在偏差的,只是人们陷在自己的固化思维中,没有觉察到这个偏差而已。
拥有更多别人也在拥有着的东西,真的能让人产生安全感吗?但拥有更多只会让人保持这种一边饥饿、一边想要更多的状态,并不会真的获得持续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这个逻辑很简单,你想要且暂时还没能拥有的物品只会更多,贫富差距也始终是存在的。
怎么会因为你拥有了和XX一样的物品,他就不再拥有和追逐其他物品呢?“对自尊的自满”其实是将自己与他人生活方式比较后,由于自卑而发展出来的具象化行为。
书中就提到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原本是在北欧长大的人,从来没有玩过这种被物欲冲昏头脑却还要不断追逐的游戏,但自从她搬到美国后却开始不断购物的生活,并且认为只有这样做,才算是成功的,和有安全感的。
没错,这就是现实中人们因为真切地感受到了贫富差距而做出的不理智的行为。当她再次回到芬兰后,就发现她根本不需要去关注地位和所谓成功带来的压力。这说明,环境时刻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决策,有时候,不被环境所裹挟也是一种挑战。
许多人最初意识到正在被消费文化所吞噬,想要发生一些改变,也就是停止消费时,的确会觉得生活似乎有了新的动力和目标,也能体会到愉悦感,但如果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当时的自己,那么他们也很难从中挖掘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人是没办法突然变成另外一个人、过另外一种生活的。总有些人在不断下决心、喊口号中一边焦虑度日,一边给自己打气,到头来,你会发现他们很难坚守自己做的决定,总是要不断推翻重来,寻找新的开始。
从消费主义到反消费主义之间是有很多路要走的,极端行为都很难经得起推敲。人们一旦开始思考这件事,也就不那么容易像以往一样迅速做出决策了。
持续助长物欲,紧跟流行趋势的消费,一方面正在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很难对自己当前的能力和正在拥有的生活感到满意,因为总是想要拥有更多。
站在品牌的立场,他们也需要不断推翻及优化自己原本的设计。同时他们也要不断给消费者营造一种“你必须要拥有某件物品”的紧迫感,他们给n个你需要购买的理由。
疫情期间人们的经济状况都变得非常紧张,内心更深层次的需求,都来自人们在情感上的连接,而非对物品的执念。也就是说,当人们真正停下来认真思考时,就能意识到我们以往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非必要的事情上,这其中就包括了对物品的追逐。
消费与反消费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就业率,并且产品大量销售的过程中,产品的售后、维修、升级等一系列相关服务都需要人员介入。
而反消费经济则需要产品本身符合长期主义的预期,产品需要做到既实用又不必频繁产生维护成本。但这样的产品在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方面的确会显得缓慢。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而言,如果一件物品“经久耐用,性价比也很高,但使用痕迹明显,用过一段时间后,让人一看便知道它已经很旧了”,会怎么样?
会影响人们使用它的年限吗?就是原本使用它寿命很长,可以用很久,但用过一段时间后会不会因为它看起来很旧,而想要替换成更新的产品呢?
其实这在今天的网络上能看到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会把多久不买某类产品当作一个口号喊出来,让网友来监督或是见证自己对于长期主义地实践。
但这样做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收效,还是会间歇性反弹呢?
换句话说,让经久耐用的物品延长保鲜期,是否也会成为各大品牌生产商未来的一个目标呢?
比如衣物可以面料柔软、亲肤、不易起褶皱、不易变形,同时款式也可以是偏经典一点的,并且可以适用于居家及户外等多种场景,那么不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衣物上身率、款式及打理成本都有要求的用户可能就会为此买单。
所谓长期主义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基本就来自于伪精致,时常消费,但在样式、功能、实用性、性价比等方面都颇为牵强,无法真正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那么消费者在买入这样的产品后,就会发现他们为满足需求,就不得不继续寻找更加好用实用的物品,或是寻找能使用更久的物品。
这就是所谓的消费主义陷阱,让消费者无法满足自己原本的需求而不断产生购买行为;或是在特定场景下、或是在营销视频被放大的使用场景中产生错觉,认为自己很需要某样物品,而产生冲动消费。
人们许多过度消费的行为来源于想要过得更舒服,加拿大科学家卡巴纳克认为,“快乐的根源不在于舒适度,而在于不适,因为快乐是不适得到缓解的经过。”
这个观点,我确实是第一次看到。可能也因为我很少会在获取经济学相关信息的时候思考生活方式。
哪些消费算得上是刚需?
1957年,空调的费用被包含在房价里。而那时空调还并非常见之物,更谈不上刚需。兰卡斯特大学的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肖夫表示,是基础设施、制度和技术,定义了我们遵循的常态。
任何地区都有当地人们所默认的常态化的一些基础设施,而这些也就意味着我们生活中的刚需。
肖夫发现,人们的消费习惯往往都与舒适度、洁净程度与便捷性相关。此需求势必要花费大量的资源和必要的经济条件来支撑。
在英国洗衣机的出现使人们洗衣服的频率比100年前提高了4倍,这个数字大概在每个国家都会令人感到震惊的。洗衣液、洗衣凝珠、各类清洁用品层出不穷,为保持环境整洁,人们就需要频繁使用清洁类的消耗品。
空调对于温度调节的灵活性的确可圈可点,于是在任何时候,房间都保持一个适当的温度,就成了空调的使命,也的确,全世界的空调安装数量都得到了提升。
为了常年保持舒适的室温,就必须要频繁使用空调,当然也伴随着电量地消耗。
舒适生活的标准一直在变化,也在提醒人们热爱生活的同时,就需要让自己过上标准化的舒适生活。
1998年,日本曾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将冰箱、空调和电视等基础家电的能耗降低了70%,但整体用电量却在不断上涨。
原因是,有些家庭发现使用电器更省钱后,便开始添置更大的电器,有些家庭甚至有两三台电视、空调,还换上了更大的冰箱。
换句话说,一般家庭的收入与消耗对整体用电量的影响并不大,但购买力较强的家庭,其消费需求也在持续变化,这部分群体的用电量才是关键。
提高效率并没有使整体耗电量减少,反而激起了人们想要使用更大更多更好用的电器的欲望。换言之,人们追求的是更舒适的生活,而不会满足于当前的舒适度。
创新、进步只会激发人们的欲望,而不是降低它。
作者提出“如果我们在一个反消费的世界里发明了一种能效提高3倍的电视,那么我们不会用下来的钱去买更多的电视,让每一台电视都比以前能效低的电视更大。”
不谈过去,就眼下我们所处的环境,能力范围内满足我们对于家中清洁度、舒适度及便捷性的需求,是非常合理的。
但人们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欲望也在随之增长。
运输商品的货船,每年运载的货物超过100亿吨,而在北美东海岸,鲸鱼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被船撞击或碾压。此外,原本鲸鱼在寻找配偶、追踪幼鲸、发现食物时都会发出声音,然而现在轮船发出的声音持续不断,使得鲸鱼不再发声,变得沉默起来,并且就算发声,它们之间也很难捕捉到同伴的声音。
人类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影响,是人们无意识的,而在疫情防控期间,人类暂时退出了一部分动物、鱼群的地盘,这时野生动物们就会重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这一发现也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我们并不需要放弃一切此类活动,但需要留给自然、留给其他生物们一些呼吸的空间。
比如,莫洛基尼岛,防止浮潜游客占领鱼群地盘的游船数量大概是以往的一半。
曾有专家预测“摆脱贫困的人将会停止通过猎杀野生动物来获取食物和药品”,并适应在商店和药店买东西。但一项亚马孙的研究表明,人们离开农村去往城市时,被吃掉的野生动物却更多了。原因是贫穷的人依旧在猎杀野生动物,一边养活自己,一边把它们卖给富人。
如果人们的物欲都适度降低一点,大家都能更加珍惜天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降低出游频率,那么我们和大自然的相处将会更加和谐。
放慢节奏,好好生活
愿意放慢生活节奏的人,通常都是主动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也就是说,能够意识到需要降低物欲的人,原本在物质层面就不匮乏,甚至非常非常富足。
简单生活是主观选择,而贫穷却不是。现实中绝大多数人还未体会过不为物质发愁的生活,又何来所谓低物欲,或极简主义的选择呢?
书中提到一位退休的艺术史学家,她和丈夫住的房子只有70平,是美国普通房屋的1/3,所有家具都是二手的,她的大部分书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多年来她的年薪只有1.5w甚至更少,但她却拥有了一切想要的东西,她有存款,无债务,可以旅行,生活舒适,还可以资助女儿,从内在到物质方面,她拥有慢慢的安全感。
内心富足、平静,且有点时间的人,会逐渐爱上简单的生活。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还要留给更加重要的人和事。
重要的事势必少不了高质量地独处,能够花大量时间独处,我们才能真正听到自己的声音,发掘自己的需求,而往往我们需要从事的,都是一些满足内在价值感的事情。
所以放慢节奏,过简单的生活,就是所谓“停止”消费地开始,或者说停止主流消费。不要让自己陷在各种消费循环中,拼命赚钱的同时,又在拼命追求物质生活,那内在真的很容易匮乏,毕竟持续有物欲要满足的生活,很难真正得到满足。
越来越数字化的今天,开启一段聊天很容易,能够产生深度交流的关系越来越少了;人人都不缺电子设备了,真正把手机当作工具为自己所用的人却不多;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够挤出意想不到的大量的时间去刷手机,却没有想过放下手机,是否还能拥有同样多的时间呢?
其实,虚拟化的非物质经济,和前面谈到的主流消费类似,一旦人们开始放慢节奏,就会喜欢上简单的生活,理性且按需消费,同样,把电子设备当作工具去使用,学习技能、刷教程、看电子书、购物、缴费、看电影都可以,但娱乐绝不是拿起它的唯一理由。
低物欲的同时,适当独处,找点感兴趣的事做,用心思考、用心体验生活,就不会那么容易被消费文化所吞噬了。没错,反消费和消费主义中间的灰色地带,总有个点能够让我们感到内在舒适、放松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