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周日连续监考,两天,四场,每场2个半小时,共计10个小时。
不能带手机,不能看书,只能盯着考生。
第一场,百无聊赖的我,试着记住30个考生的名字和生日……
检验的方法是坐在讲台前看考生的脸,看脑子里能不能弹出名字和生日。
名字可以记住,生年可以想起来,生日有点难。
我对自己的记忆力一度是引以为豪的,当年组织部的常务副部长QDQ同志,号称“活字典”,是我努力的方向。
然而,岁月饶过谁?
玩过记名字的游戏后开始玩统计游戏:
30个考生中,16女,14男,4个70后,7个80后,19个90后。
有趣的是,30个人中,出生于11月的有6个;2、6、7月各4个;9月3个;1、4、5月各2个;3、8、12月的各1个;出生于10月的一个都没有。
有趣的是,居然有两个女生同年同月同日生,1992年11月25日。
这个发现我没告诉她们。
这场监考,最让我欣慰的是,93年的男生,头发已经秃得跟徐峥一样了,还理了个跟徐峥一样的发型。
考生当中,年纪最大的1974年7月23日,最小的1994年11月13日。
40多岁了,还在考场上跟比自己小20岁的人一起比拼。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我虽然已经被同龄人乃至90后甩出了几十公里,也要向他学习,不可自弃。
第二场,9男21女。
70后2人(男),80后3人(1男2女),90后25人(6男19女)。
出生月份如下:
年纪最大1976年1月13日,最小1995年1月11日。
第三场是儿科的,14男6女(1人缺考,男);70后3人(男),80后9人,5男4女(缺考1男);90后8人(6男2女)。
儿科医生男女比例如此失调,奇哉怪也。
第四场,8男22女(缺考1人,男)。
这样的男女比例,是正常还是失调?
70后1人,男;80后2人,女;90后27人,7男20女(缺考1人,男)。
出生月份如下:
30人当中,24个是浙江人,18个是温州人。
4场总计男女人数对比,还是比较均衡的。
但是70后、80后参加考试的比例不具有代表性。
90后的数据才是预测未来的基础。
由于第一场忘了分年龄段统计男女比例,
只能就后三场进行并表统计90后的比例。
未来医生中的男女比例会接近1:2?
如果我们鼓励女性生2个乃至3个孩子,将有多少女医生的职业生涯受到影响?
如果女医生的职场竞争力受到影响,是否意味着会有更少的女生报考医学院?
如果全面放开生育的后果是女性大学毕业后选择做全职母亲,受过医学教育的女性在婚姻市场上“或成最大赢家”?
也许医学院校可以跟师范院校合作,开设更多跟育儿有关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