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印象笔记的忠实粉丝,少不了经常用其写写方案和小短文。简洁的界面一直是最喜欢印象笔记的一点,唯独过往的编辑框左右的边距十分狭窄,总给人一种压迫感。可能得益于给后台提的建议,在某一次更新之后,很惊喜的看到输入框的左右边距大了很多,突然觉得豁然开朗,码字时也会觉得更加流畅而不受限制。
起床刷刷朋友圈和微博,吃早餐的时候更新一下头条的新闻,上班又开始处理几十封未读邮件……太容易获取的信息和每天处理不完的问题,似乎填满了每分每秒和大脑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尝试感受昏黄灯光下随风摇摆的枫叶、倾听耳旁蝉鸣四起,给生活中多一些“留白”与独处的时间与空间,未尝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功课。
雅尼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曾把自己关在只有一台钢琴的地下室三天三夜,为的是排除干扰,更好地获得灵感。他在自传中谈到创造力时,说道,“在这本书中,我把创造音乐的过程称为‘走进音乐’和‘面对黑暗’。……对我来说用“交出自我”和“忘却自我”来描述创造最为恰当。想象一下它正在发生在某一个区域之内,或是我头脑中一个情景的音乐空间之中。在那里,我和我创作的东西融为一体。我并不去想我将要创作的音乐,我只是站在漆黑的未知世界的边缘上等待着,在寂静之中等待着,等待着音乐来到我的身旁。音乐来了,它自由地流淌着,源源不断。“这样的创作过程是直觉的、充满灵感的,而不是应用思维,去思考其是否符合音乐创作的规则或者大众的胃口,抑或在创作之前就给其定义为什么样的流派或者想要传递的意境。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雅尼的曲子既有描绘河西走廊历史之悠久和景观之壮阔(曲名:河西走廊之梦),又有还原北美印第安人祈雨的庄重与神圣(曲名:Rainmaker,唤雨师,遗憾QQ音乐没有此曲版权,下文只能推荐另外一首风格相似的曲子了),不曾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或风格。
雅尼在试着回顾自己的创作过程中,还提到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不对自己的创作抱有任何批判。“我并不去观察这个过程,要是这么做的话,这个创造的过程就会停止,因为这个过程和我是一体的。……一旦我开始评判我的创作的东西,无论这东西是好,是坏,还是很差,我都会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创造空间之外了,再由外向里看,而且创作的灵感也在此时散去了。”由此而言,思考与创造,或许可以看待为两种相对独立的状态,用雅尼的话而言,这两者不能同时发生。
但是这样的状态和能力,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或许越来越遥远和陌生。习惯于将自己包裹于各式各样的信息当中,看似生活更加充实,知道的越来越多,但却更难以清晰地感受到周围的点滴和捕捉自己的思绪,清晰地进行思考。
除了偏感性的艺术创作,对于问题的解决也同样需要”留白“。记得以前在学校做志愿者项目有一次经历,因为合作学校换的新校长很不支持,各个环节都准备好的项目眼看就要开展不下去。周围的小伙伴都在等着解决方案,但是刚刚被现任校长冷冰冰地将前任校长所说好的合作内容全部推翻,心中觉得很沮丧和焦头烂额,手握笔头想写方案但一个字都无法落笔。索性先把事情放下,到操场上跑了个七八圈。大脑放空后回到桌前,反而发现在很多方面还有再努力的余地。回头看这次经历,与雅尼所描述的状态很相似,并不是自己控制地、强迫地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当自己真正放空后,由内而外,直觉地的得到了解决的方案。
许多学者和思想家也有这样的习惯,比如康德每天下午三点雷打不动的散步,村上村树每天10公里的跑步。养成定期独自运动的习惯,每天留出一定时间完全与自己相处,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变化太快的环境与快节奏的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也能让自己保持一个更加松弛的心态去享受工作。
说起来好像简单,但确是需要下功夫。当然,这功夫值得下,因为创造力是每一个人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