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刻舟求剑》有感

(郑重申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80期“求”专题活动)

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主要讲了战国时期,一个喜欢剑术的楚国人,总是随身携带一把宝剑。有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时,陶醉于江中美景,一不小心,他携带的宝剑掉到江里去了。船夫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说罢,只见他用一把匕首在船舷上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便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等船家停船后,这位楚人站起身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入水中捞来捞去,但始终没有找到他的宝剑。他望着记号发呆道:“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就是找不到呢?”

刻记号时,便是掉剑的地方,这时下去捞,便能捞到。但船到岸边,船在动,剑没有跟着船动,所以,船到岸后再从记号处下去捞,怎么能捞着呢?是呀,恪守教条,不动变通是不行的。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重耳。重耳听到消息后,历经千辛万苦,逃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以后必有大作为,便待重耳如上宾。有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成王忽然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回晋国并当上国君,会如何报答我?”重耳略加思索说:“奇珍异宝,楚国数不胜数。如果我真能回晋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楚国永结友谊之邦。如果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这样都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并当上国君,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楚国和晋国的发生战事,重耳为了报恩,兑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让晋国军队后退九十里后,再安营扎寨。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晋军害怕了,便想乘胜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公元383年8月,苻坚率领112万大军,攻打只有8万兵马的东晋,对峙在肥水。苻坚认为两方兵力悬殊,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便派遣谋士说服东晋主将主动投降。东晋那边表示,需要时间考虑,请苻坚下令将军队先退到岸边,这样不管是投降,还是决战都方便。而这时苻坚下面的谋士说,晋文公重耳对战楚国时,有退避三舍之举,便以仁义之师大胜楚国,我们可以效仿。于是,苻坚下令,让水中的军队退到岸上。东晋统帅看到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不知真假,阵脚大乱互相践踏,紧接着晋军杀来,大败秦军。

是呀,重耳退避三舍,是在当时的还没有交战的情况下。但苻坚在军队交战的情况下,突然撤退,让后方军队摸不着头脑而自乱阵脚,所以导致大败。

什么样的条件,决定什么样的结果。《刻舟求剑》的楚人和《淝水之战》的苻坚,看到别人取得成功结果,不懂得随机应变,不注重自身条件,只是恪守教条的效仿,最终只能品偿失败的苦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