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到的正是由团委君和校广播站合作的团音缭绕第二期,在这里我们会把各种趣事、喜事、囧事、新鲜事、感人的事用声音的形式为你们展现,用声音的魔力带你进入不同的世界,敬请大家的收听!
“像你这样的情况我见多了,听我的没错。”
“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我特别能理解你的感受。”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
对于年纪尚浅的年轻人,这样的话可谓不绝于耳。
其实无关于年纪,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总会有凌驾于你之上的经验丰富者,语重心长地向你传授自己可歌可泣的生活经历。
一般以“像我在你这样的年纪的时候”开头,“忠言逆耳啊”结尾,辅以扣人心弦的血泪史,言之凿凿的语气,看破一切的姿态,最后一声叹息,拍拍你的肩膀。
啧,引人入胜……
对于这样出发点不坏、有声有色的说教模式,你大概会说:没毛病啊。其实,经验之谈无可厚非,但生活之路崎岖艰险,别人走时穿过的磨破的鞋,不一定适合你的脚。
高中时的一个同学,平时的成绩不算拔尖,高三时候突然发力,排名扶摇直上。那一年的高考,全校成绩低迷,每年必出清华北大生的学校,这次出线希望渺茫。
他名列前茅却开心不起来,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去分数要求不那么严格的北大医学部,举校庆贺,光耀门楣。或者,进其他名校。本该清静的暑假,他家的门槛却被各路人马踩烂,电话天天占线。
我私下找他聊天,问他的想法。他沉默了很久,只跟我说了一句:我想学建筑。我突然就很心酸。
说来也怪,我不为自己不够出彩的高考成绩心酸,反倒扫起别人家门前的雪。可是后来我才明白,比表面上的高度更重要的,是选择的自由。
那时候我并没有站着说话不腰疼地给他建议,但是想给他建议的,正排着长长的队。
大概谁都能想到这些建议的内容,关于门面,关于工作,关于人生的高度。
没错,最后他屈服了,虽然我很不想用屈服这个词。
后来我们有通过电话,他说自己很好,大学生活很有意思。我不想妄加揣测他的话的真假,只是在放下电话后我看到自己正在复习的专业书的时候,突然觉得,大概人生的路,还是自己选择的,走得更有滋有味。
“经验”这个东西,对很多人来说,是披荆斩棘的利剑,但有时候,却是裹住脚步的绳索。
在环境自由的大学里,除了专业的老师,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成为权威。
关于课程的学习、学生组织的选择、生活的规划,总觉得多经历一两年的师哥师姐准没错。
记得大一刚开始选选修课的时候,有一份流传广泛的选课“秘籍”,上面有每一门课的详细情况,老师点名与否、上课内容有趣与否、期末考察严格与否。
我很纳闷:选修课不是按兴趣来?
直到前几天,我还在宿舍里听到室友和学弟通电话传授经验:这个课不用听,复习的时候刷题就行;那个课老师会经常提问,最好不要旷课;还有那个课,可没意思了,高中都学过…
不敢说这样的经验会误人子弟,但是,所有的事情在当事人亲身经历之前,他人的经验永远不是指导行为的准则。
一个人的经验,是结合了其思维方式、生活经历、机缘巧合等各种因素生成的,每多一个因素,就多增加一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一千个人眼里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该听谁的?还不如听自己的好了。
什么样的东西对我有用或没用,什么样的事有什么样的面目,自己亲身感受自有定论。
你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不好意思,我是我,不是大家。
《楚门的世界》里楚门尝试突破禁锢、寻找自我的过程令人唏嘘,然而现实中情愿活在既定的安排里,对成套的经验甘之如饴的人不计其数。
这是谁的生活?
不得而知。
不得不承认,有很多有真知灼见的、经过时间历练的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吸收,但不排除有的人在年龄增长或身居某位的同时,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创造一些自我膨胀、自我欣赏的经验之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句话说,如果一本书、一部电影就改变了你的价值观,只能说明你没有价值观。
没有那么多值得深信不疑的道理,保持好奇心,保持新鲜感,多尝试,多思考,道理不是说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
但愿回首走过的路,即使迂回曲折,但至少每一步的方向,攀的每座峰,跌的每个跤,都遵从我心的指引。
文本/雷海生
录音、剪辑/孙钦媛
编辑/杨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