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日常生活,除了工作,无外乎就是这些事,阅读、旅行、人际交往、电影……人生中闪亮的感悟和体会也无外乎出自于这些中。他们就像你向世界伸出的多条体验的触角一样,将他们更加导向系统化的完美境界,无疑就是锻造你的黄金触角。
对我来说,阅读在我的生活之中占了很大比例,它是我向外获取信息一种很重要的渠道,这篇文章截取我以前曾经分享过关于《如何栽培自己》的一次PPT分享的一部分内容,关于阅读。因为平常自己很喜欢读书,常常会碰到有的人向我问书单推荐的问题,我常常地回复是,书单要自己找,因为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就像最好的礼物往往是自己给予的一样。不过在这里,我想说一些自己的阅读经验。
1-如何选书。
可以先从自己有兴趣的开始读起,然后延伸阅读,读出属于自己的阅读脉络,并随手用“思维导图”绘制一张属于自己今年度的阅读树状地图。比方说我在盖洛普优势识别的测试里“学习”这项优势的得分很高,我很喜欢学习一些东西,对过程中从匮乏到一点点丰盈的身心变化尤其感觉良好,因此对学习方法论的研究颇为热衷,所以会读比如[美]乔希.维茨金《学习之道》、《考上第一志愿的笔记本:东大合格生笔记大公开》,读了东大笔记大公开后就会开始读里面提到另一套叫《龙樱》漫画高考写实书。如果你对于如何考取第一志愿感兴趣,就会顺便读[日]本山胜宽的《我这样考上东大和哈佛》和[美]卡尔纽坡特的《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一流大学顶尖学生的成功经验》这本书很值得读,有很多关于哈佛和东大的书。这些名校高材生的学习心得很多都指向一个事实,就是做自己,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读了许多高材生学习心得方法论后自然会极端化考虑,想要看专业领域最顶尖的人他们的学习方法论,于是乎就会开始读一些天才培养书,比如《一万小时的天才理论》、《哪来的天才?》、《异类》等,这些天才书也有一些共通的特点,这在
这文里面我有讲到过,将这些收集的精华放进你的生命蓝图培养皿中栽培起来。然后一路延伸阅读下去,阅读轨迹就会越来越广。遇到自己喜欢的文字风格,就开始收集该作家的全部作品,这样横向化的阅读扩展对于揣摩风格的养成十分有效。喜欢的作家多了,就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作家库,通过贴吧,微博,脸书关注作家及时跟进新书动态,及时购买新书补脑。慢慢地累积出一张属于自己的树状阅读地图,最好搭配你规划好的人生蓝图,来设计自己的书单,让自己在主专长、次专长等众多专长领域知识尽可能丰足。同时将比方艺术、美学、文学领域的阅读作为平时阅读之外的额外营养剂变成自己阅读的养分补给线养成固定阅读的习惯。这些都是施展创意灵感的来源,锻炼写作的素材,练习风格的场地,修炼涵养的培养仓。书籍多了就开始根据收集状况进行分门别类。
2-一半经典,一半新知的书单搭配。如果可能最好每星期都去书店浏览记录有哪些刚出版的书,豆瓣也是获取新书预告和记录阅读的好去处。每周更新一到两次,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书单,以便以后排阅读计划作参考。阅读时除了安排一半是最新信息或是未来趋势的书,一半是老的经典书,往上往外跳跃,往下往里深耕,让你从立足点起,往最老以及最新的两端延生自己的智慧。经典的书籍最好做精读处理,那些经过时间淬炼而被你深深记得的往往就是应该精读的书籍,是只属于你人生书单的经典之作。精读是很好获取智慧的途径,不单纯是知识的获取。用心研究之,记录揣摩之,通过读书笔记加以整合。
3-最重要的是先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以上就是建立知识架构要说的。有了这个架构,新的东西进来就可以各归各位,或是让你扩增改建原有的知识架构。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清楚的知识架构,新进来的讯息就很容易忽略而过,就像你随手把纸条放进身边的抽屉,而不是放进自己制定的某个相关主题的箱子,等到你需要找它的时候,常常是找不到它蹲在哪个角落的。
4-为书单寻找创意阅读的点子。我很喜欢翻阅豆瓣某些感兴趣单元的书籍目录,比如设计、手绘等,底下有几百页的书单,就是一个专业类图书馆的完整库存。由上往下翻阅,你会发现关于这个体裁各种角度的作品,翻到喜欢的,基本就点进去看别人写的书评,有时随手直接在网络上下载该书电子版安排进自己的计划表里。找不到电子版的旧书推荐微博发求助@没我找不到的电子书,他有空会帮你找的。另外,多在新浪爱问、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豆丁网之类的资源分享站转转,将自己收集的资源分享上传赚积分币,才不至于下载需要用时只有干瞪眼的份,不过近来网盘靠谱得很,在搜电子书时可以键入网盘搜索。但是就像吃水果要吃最新鲜当季的,真正最具新鲜度的知识永远只向支付者敞开大门,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美事,懂得花费在脑子武装上的事情,应该抱着这从来不算可惜的心态。要支付报酬购买对于一个真正喜爱读书的人,从来不是一堵墙的作用。
5-关于阅读的书适合新人试用。比方《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我生命中的书》、《阅读地图》、《一生的学习》赞一个、《学习与知识》都是我们在开始进行阅读蓝图前很好的几本参考书。
6-阅读获取知识,但重点是整合的力量。书籍是很重要获取知识的途径,却不能获取智慧,在这个智慧比知识重要的时代,就像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说的:“现在是知识碎片的时代,所有8-18岁读的书,可以浓缩在一片5块钱的光盘中,唯有整合者,才是解答者。”
关于整合,我在胜间和代《创造商业头脑的七种框架力》里查到关于它比较详细的说明:如何将自己获取的知识进行解析判断,重新置换成属于自己的资源。从知识的默记,了解分类;然后到理解内涵,转换说法,从中锻炼推测能力;再到应用阶段,将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成实践的能力,应用于实践中;然后再到在实践中在整体的思维里发现差异,在实践中修正完善理论;最后将对于众多个别的内容进行综合,提炼出更加精确洗练的标准和价值来。这就是将知识整合的整个过程。具体你们可以看看这本书,上面是我的理解。
7-作知识的上游而非现存知识的乞讨者
借着刚才整合的重要性知识点,我想要用李欣频老师所提倡的,尽量争取做知识的上游,而非等着别人喂养的现存知识的乞讨者。当你的专业能力进展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有些需要的知识点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而是需要自己发挥才能才能整合探取。
8-概念很重要,概念多了,连接自然多了
李笑来老师的《创造惊喜的6条方法论》文章说概念很重要,逻辑很重要。概念的节点只有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意外的连接”出现。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 —— 即,所谓的融会贯通。学习就是反复打磨概念与方法论,等着注定的惊喜注定地发生。
有时候读书这么厚厚一本书,就那么几个概念;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讲的都一样,无非是,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