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巷谈7】GHOST IN THE SHELL,赛博格宣言的积极响应者

日本早期tech-noir动画,用日本人的思维去解构《银翼杀手》得多新鲜,而且还是出现在那个日本泡沫破灭,政府不求突破,全民视ACG为异类的时期。本片适合了解九课和六课背景的人观看。和tv相反,剧场版节奏极慢,注重氛围塑造,例如两段仅有bgm配音,呈现“香港”和日本城市风貌的长片段。

同时,1995年还是孕育Vaporwave的年代,“Modern Japan was simply Cyberpunk”。这就是攻壳的土壤。浙江兴业银行主体在公私合营就已经合并了,不难看出手绘背景参考的是六十年代之前的香港。和日本高度现代化形成强烈反差,突出时差感。

攻壳机动队95,是对唐纳.哈拉维思想的二次创作。细心的观众从片子前面素子的一番自我评价,可以知道素子认为构成人的三个要素是意识、记忆、讯息。可以标记为观念1。

思考战车的弹痕在进化树的最高端人类处戛然而止: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伦理如何变化,是否具有容器,对成为(保持)生命体的需求始终是处于绝对地位的。可以标记为观念2。这是人类的傲慢,认为自己是进化的终点。预测其实是只能看到过去,既然人认为人有别于动物,又是机械的造物主,自然作为人的产物,进化树的最高端就是人。

然而本片通过傀儡师恳求与素子融合,阐述满足“生命体”定义的三个条件:自我意识、死亡机能和繁衍的能力。可以标记为观念3。

以上观念1、2、3互相补充,并随着动画的进展逐渐完善“生命体”的含义。但是,观念1也被素子所怀疑,意识只是程序,记忆可以灌输,讯息源自DNA,那么以代码控制的机器人也是人,已经丧失或者还未形成意识的所谓人类也不是人。于是,机器、生物、人类的界限就此模糊,归于大同。后现代就是这样打破现阶段的固有观念,所以攻壳才如此有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在南山大雨里
    王为一阅读 1,137评论 0 0
  • Java有两个订阅-分发模式的实现: Java.util.Observer 观察者观察者相对简洁,只有观察者和被观...
    蓝灰_q阅读 4,943评论 0 0
  • 我想念故乡的冬! 像黑夜里的双眼守望黎明那般渴望,像久经沙场的战士期盼凯旋那般殷切,像嗷嗷待哺的婴儿需要母乳那般急...
    Dasan阅读 1,638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