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助教班答疑时提到了我的过关模式,让我对自己的这个模式有了一些新的看法。起初以为我的过关模式体现在做事情没有规划,不能完整坚持做好的情况里。那天自述自己的情况下被提到过关模式,我觉得需要好好的回看一下自己了。当时提到过关模式,我以为的是自己就是草草说几句,没有准备。本来那天想好好总结一下自己,但因为每次上课最好的发挥应该是即兴发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忽然觉得这种想法也不对,对比小马同学的太用力了,我是太不用力了,什么事情都是过关应付就好。所以我应该仔细的回顾自己的情况,列一下自己需要表达的事情和问题。在陈述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总结发言,这样才不是过关模式。而不是连想问题都是现场去想,那样还是模式里的车到山前必有路啊。肯定就变成了应付,没有对自己负责。
我这个模式后面连接的是什么感受呢?应该是无价值感。我想起以前做公司的时候,曾经发展到两百人左右,所有的团队和部门都是自己从无到有建立起来。但是我很少在公共场合或者活动里面去公开讲话和鼓舞大家,每次都是召集各部门管理人员一起开会,然后部署安排任务。我记得有一次行政部门提议组织一个全公司的音乐表演,作为公司的团建活动。并在外面礼堂租了一个大会议室作为表演场所。当时,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和我预约到时候要上台讲话。我当时拒绝了,说你们行政部找个人讲一下就行了,我就不用说了。颁奖的时候因为安排了我颁奖,结果颁奖完了主持人说让我给大家简单说几句。我当时就有面红耳赤的感觉,虽然所有的管理人员基本都是我当时招进去的,但是毕竟很多员工对我来说我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当时感觉比较紧张,就匆匆说了几句蒙混过关了。我回想起来,自己很少能够泰然自若,脑袋清醒的在公众场合演讲和讲话,每次都是心跳加速,希望赶快说完。我感受到内心认为自己不值得占用那么多人的时间,对自己很多评判,如果不能为别人带来很多精彩的收获,自己就不值得出来说那么多,占用大家那么多时间。所以自己对一件事评判特别多,那就是当别人说话让自己没什么收获的时候就觉得对他评判特别多,就讲这样也出来说,这不是浪费大家时间吗。其实是对自己的评判。
记得以前上过一个lp课程,也组织了一些破冰行动,自己最后也没有主动站上讲台提出问题,但在组里的助教最后给我的评价是智者的角色,就是我都很理解所有的行动和角色,虽然说话比较少,但是比一般的组员相对有主意一些。我自己知道其实我最需要破冰的是站出来和老师去说。忽然理解了这就是我和父母的关系问题。
我很少和父母交流什么,从小他们也很少问我需要什么。就是保证我能够吃好穿暖就好了。很少问我有没有什么需要,学习和生活上有没有需要他们其他帮忙的事情。而我从小喜欢看书,记得小学期间就把我们镇上的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了。但是这个看书的习惯印象中随着上了大学就被打游戏玩电脑取代了。我小时候很少独立做什么事情,比如去商店买东西我都要叫上妹妹一起,哪怕她只是跟着我就行,我只是需要身边有个人就可以了。回想起去图书馆借书,我一般也是约上一个发小,我俩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基本天天在一起玩的一个伙伴。所以我其实是从小害怕孤单一个人的感觉。这些可能来自父母,但是我印象里面找不到一点类似的痕迹。
现在做什么都是很容易逃,我可能是就是在逃避那个孤独感。过关模式,在公众面前讲话都是在逃避那个孤独感。或者那个严重的无价值感。还需要继续清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