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自从进入心理学领域,这个议题就不断萦绕,各个流派也有着不同的诠释视角,但无论如何诠释,都离不开认知的建构,而认知又往往取材于每个人的“记忆”。
我从未想过如果记忆消失,要如何回答“我是谁”这个终极命题,而影片《依然爱丽丝》为我推开了这样的一扇门
这是一部2014年上映的于美国,讲述了主人公爱丽丝在50岁身患阿尔海默症后依然勇敢生活的故事,女主角的扮演者朱利安.摩尔凭此影片斩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第72届金球奖,
如果你想要轻松搞笑,这部电影显然不是你的菜,如果你想从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思考“我是谁”、“我的生命有何意义”、“我要如何过自己有限的生命”,那么这部影片,我强烈推荐
主人公爱丽丝是哥伦比亚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知名的语言学家,也有幸福美满的家庭。50岁时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竟然在自己熟悉的校园里迷了路,她意识到了不对劲,去医院被确诊了早发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的主要表现是记忆障碍、言语功能丧失,正如爱丽丝初期和丈夫描述的——
“有些东西在我的脑子里消失了,我的整个生活正在离我而去,全部离我而去……”
“过去我的才华、语言和表达早就我,而现在我感觉一下语句在嘴边但却讲不出来,我已经不知道我谁了,我也不知道接下来我还要失去什么……”
往往,我们的前半生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去努力,去获取,获得更多的财富、物质、更高的社会地位,不断的得到,总觉得还能更多还能更好,我们的角色从孩子、同学、职场新人,不断扩展,扩展到妻子(丈夫)、母亲(父亲)、儿媳妇(女婿)、领导、老师、同事、朋友……
我们往往也以此为标签看待自己、确认自己
什么时候进入后半生呢,忽然某件事某个时间,也许是一场病也许是某个职场上的挑战,让你忽然意识到,体力在下降,偶尔熬个夜要缓上一个星期,高强度的工作力不从心,体检的报告单开始亮红灯,皱纹多了,头发少了
后半生开启,我们开始不断失去,体能、健康、亲人、朋友……
生老病死,死还未到,老已启程,如果“病”提前登场,意味着,我们开始面对失去,不断的失去,不断的失去,直至人生尽头……
即使是失去,我们会悲伤,会告别,对于“我是谁”的答案在不断的更新、变化,我的存在不会坍塌,因为我们还有记忆做对照,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满足也好悲伤也罢,“我”在连续的状态里,有来路亦有归途
但如果连记忆也失去,“我”要在哪里安放?
影片中有一段是爱丽丝患病后的一段演讲,她说“我正在学习关于失去的艺术,很多事情看上去终究会失去,我失去理智和方向,失去睡眠,失去记忆,最重要的是失去记忆,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简直是地狱,而且还在变得更糟……”
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病人来说,失去对他们来说是更快速,跟随影片的节奏,我也仿佛随着情节坠入迷障,勾起了我的悲伤与恐惧,
我也在心里叩问自己,如果我失去我专业、我的能力、我的记忆,那我是谁?
我还是我吗?我还存在吗?我之所以为我,凭什么?
伴随着影片情节推进,爱丽丝病的越来越重,她苍老的速度也很快,她认不出照顾自己多时的保姆、认不出孩子、爱人,不记得家里厕所的位置会小便失禁,她失去的不仅是记忆,还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她不会系鞋带、穿裤子,甚至求死都是奢望,疾病面前、衰老面前,我们是那么的无助和无力
我也在反思,这样的生命有什么意义
影片似乎也在追寻
影片结尾,爱丽丝的女儿为她读书,读过问她,“我读了什么,你喜欢吗?”,爱丽丝已经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嗯嗯几声后,说出了一个词——“爱”,爱在母女之间的眼神里,爱在朗读的语气里,爱在亲人日夜点滴的照顾中
影片也结束在这样一个温暖的画面里
也回答了当一切终将失去,我是谁,我还是我吗,有爱,我依然作为活生生的人存在着,依然是妈妈,依然爱丽丝
当记忆消散,我并未消散,我存在,我之所以为我,凭什么?凭“爱”
人生是一场从生到死的旅程,老和病总会到来,得到的总会失去,拥有的总会消散,有什么是不变不灭的吗,是爱,是能爱的生命本身,是抵挡内外世界波动变化的定海神针
爱不灭,生命之光就在,就可以照亮自己,温暖身边的人
既然老、病、死终将到来,那如何活呢?
随着影片一路走来,看过恐惧和无助,也看过爱,难免会思考,什么是要坚守的,什么是要放弃的,
爱丽丝生病后一直戴着一条蝴蝶项链,她说她妈妈送她的,蝴蝶的的一生只有短短一个月,但却极尽美丽的活着
人生是一场时间有限的旅程,要极尽美丽的活着,哪怕老和病终将到访
如果你也不断在心里叩问自己“我是谁,当我失去一切我还在吗”,如果你也被生活推着不断追逐而疲惫,推荐你来看这部电影,看那些光怪陆离的外壳脱落,一颗柔软而温暖的心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