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3期“网”专题活动。
地铁车厢里,人人都在低头看手机,统一的姿势,颈椎成弯曲形的每个人都是面无表情,眼睛直勾勾地,像中邪一样盯着那个屏幕。
坐着的,站着的,上电梯的,走路的,没有一个人会环顾四周,看看熙熙攘攘的过客,颈椎已经无法直立,生怕离开一秒,这手机里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有时,我就是那个放下手机看低头人的异类,这世界怎么了?网络让所有人中毒入骨,无法自拔了。
有四种人不会看手机:
第一种是婴儿。婴儿是纯天然的一张白纸,他的肢体头脑还没有注入那手机模式,它的眼睛只会盯着这个充满好奇的世界。
第二种是当兵的人。我在地铁看见一个兵哥哥。人家那标准的站姿,一手拉杆,一手贴紧裤腿侧垂放。摇晃的地铁,上下的人群,人家毫不受影响,他站他的姿,他成了最美的一道风景。他们习惯看手表,因为所有的规律都是从时间上来约束。
第三种人是外国人。我见过在地铁上唯一看书的,就是外国人。人家对手机不感兴趣。
第四种人是盲人。盲人走盲道,他专注于在这个黑暗世界里如何艰难行走。
亲人节假日相聚,吃饭也有人盯着手机看,婆婆把手机立在桌边,一边用筷子心不在焉挑着菜饭,一边盯着看体育赛事。没有人说她这个习惯不好,大家都是宠着她,哄着她。
吃完饭,大家各自散开,有的人去房间躺床上玩手机,有的人斜倚沙发扒拉手机,有的人直接坐在厨房餐桌边玩手机。接客的人是最辛苦的,做完饭还得收拾一大堆杂碎零活。
亲情冷漠了,也不聊天了,觉得不知道聊啥,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是网络里的世界有意思。
这种人人网毒的通病是一种心理需求与社会因素造成。
孤独与社交替代:
老年人因陪伴缺失将情感寄托于虚拟社交(如直播间互动)或是新闻及赛事。
青年群体通过频繁查看社。交软件缓解信息焦虑,73%中国青年存在出门不带手机的焦虑感。
安全感与错失恐惧:
担心错过重要信息或红包,产生强迫性检查行为(日均查看手机150次)。
手机信号弱时引发强烈焦虑,反映对脱离连接的深层恐惧。
碎片化时间侵占:
业余生活贫乏(如缺乏运动、阅读习惯)使手机成为主要消遣。
多任务处理特性加剧注意力分散,例如工作学习时反复分心查看消息。
睡眠恶性循环:
夜间使用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失眠后更依赖手机消磨时间,84.8%青年存在睡前刷手机习惯。
那人到底怎么样才能从网络里抽身呢?如何做到暂别手机不慌乱。
人必须要找到自己的热爱,除了工作之外的,能集中精神去投入的事情。比如定时锻炼,让锻炼燃烧自己碎片化时间。通过锻炼,人的身体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人的肢体会变得强健有力,睡眠也会很好地得到改善。白天工作也会有精气神。
阅读当然是一种转移网毒的改善方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思想与教养的提升,是身体力行,是圆满与动机的合一,通往它的道路有千千万万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