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的崛起,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从丰田开始制霸美国市场开始,大家开始认真研究丰田的成功之道:为什么既可以质量好,价格又便宜,还皮实耐用,客户还满意,利润还最高?这个存在似乎就像是脱离了地心引力一样,不切实际,让人怀疑——至少我当初就怀疑过,是否就如同当时所有的管理畅销书中的企业一样,只是运气好,所以成功一时?时间证明,并不是的,它现在还是“既是。。。又是。。。”,这么长的时间,并没有回归平均,泯然众人。
那么,独到之处是什么呢?叫TPS还是Lean,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原则:从顾客角度出发,从最终产品交付的角度出发,关注全流程的价值创造并识别浪费,提升效率。当然,有人会说,创意性的工作不能这样,有时候要有浪费,要有休息和探讨,才有火花和创意等等——哪怕这也没错,但是不代表,其他不必要的浪费,是合理的:至少针对那些重复的流程,不必要的等待,批次处理,等等,确实是应该消灭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人生到底有多少经历,真的是纯粹的一次性的呢?尤其是在工作场合?
也许还会有人说,现在已经是自动化的时代了,很多人力的工作已经被机器取代,没有那么多浪费——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均衡化,创造"one piece flow",管理可视化,雇佣人而并不是雇佣双手,这些好的理念,是针对整体工作流程的,而不是在于工作流程背后是人还是机器。也许,机器不知疲倦,但是,不知疲倦的生产,超出了客户的需求,也会出现那些浪费;而且,正是因为自动化,我们更需要在自动化的情况下,发现问题提早发现,设计运行良好的工作流程,从而更好的支持人的工作,最终为客户创造价值。
说到本书,价值流确实也是个很好的工具;而且,很多东西,应该是可以和流行的agile以及scrum互相印证——因为它们也都明确承认,借用了精益生产,或者说学习的其中的很多好原则——这也就再次呼应了前面提到的,哪怕是创意性的工作,也是可以通过良好的执行工具,管理工具,改进并提升效率,创造价值。因而,我认为,工具层面要考虑拿来就用,因为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原则,如果工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原则,那么不妨先用,边用边看,方式是为目的服务的,不必本末倒置,忘记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