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许多家庭快乐的源泉,可有时候,面对孩子无休止的“为什么”,家长们没办法淡定了,用嫌弃的口吻甩出一句“你怎么有这么多为什么?”这么说还算是温柔的,更严重的可能就会变成恐吓孩子。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逻辑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多问题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对事物认知的发展规律。
最经典的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根据观察研究,他把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所有的儿童都会按照这样的顺序发展,并且每个阶段都是不可逆的。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孩子主要通过先天的条件反射和动作来感知世界,对世界形成最初级的认识。客体永恒性认知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进步。我们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对颜色、声音和图像很敏感。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发展是语言功能的提升,也是孩子问“为什么”最多的一个阶段。但是这时候也会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妈妈在孩子2周岁后都会说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到了,只要一不顺心就发脾气,而且脾气越来越大。我们以为是孩子的叛逆期,其实是我们不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这是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特性在作怪。
这个阶段第二个认知特点是“万物有灵论”,我们会发现孩子们经常和自己喜欢的玩具聊天,扮演过家家角色,并且说的绘声绘色,那是因为他们觉得周围的所有事物都有生命,都可以交流。
该阶段第三个特点是模仿能力加强。前段时间买了一个玩具手机给小宝,他有模有样地打电话,说话也很有逻辑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就是小学生阶段,他们会有更多时间和同学老师相处,在和他人不断交流的过程,个人中心化越来越弱,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是著名的“去中心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表现为趋向成人思维。
这些只是对皮亚杰的理论一个重点概括,其中还有许多对孩子的研究案例,了解皮亚杰的详细理论之后,家长肯定能对孩子的行为有更多理解。
换位思考,平等且正视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天马行空,我们作为父母很难理解,可是,在孩子认知的第三阶段,“换位思考”就已经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在我们经过那个阶段我们就具备了这个功能,只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是以高高在上的父母姿态看待孩子,请正确重启“换位思考”功能,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
天马行空的想象,往往是伟大的开始
孩子们在想象的过程中,往往是创造的过程。我们家大宝也是个爱想象的孩子,经常想象自己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各种各样的新奇机器,通过搭乐高、做手工做出他想象中的“太空基地”,“人类机器朋友”,这些话题其实我都不太了解,但是这又何妨呢?他经常邀请我和他一起做角色扮演,我自认还是比较爱陪孩子玩的,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陪他玩,然后在玩的过程中,还会激发他更多新奇的想法,这时候我总是发现他的思维很活跃,我想,这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