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俩娃很忙乱,心里有了一些抱怨:爸妈只管躲在老家自己快活,不管我辛苦带娃;老公只顾自己轻松,不顾我的辛苦。抱怨之后,我想到了周梵老师说的,很多关系的互动中我们都在抢受害者的角色。是的,我又习惯地陷入了被害者的角色里,其实我有很多选择和行动可以帮我很好地平衡两个孩子的管理,只是需要我付出心力和体力,这会让我痛苦,而我为了躲避痛苦,就会把成长的责任推给家人。
我们一生就是要通过这些痛苦和磨难来成长的,而这些磨难经由我们的父母、伴侣、孩子、朋友、学生、同事来跟我互动,我要看清痛苦的背后是什么样的认知,让我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比如老公的指责,学生的否定都会激怒我,我看到的是原来我内心深处有很顽固的自我否定,所以,我才会被外在的否定触发情绪。自我肯定不是阿Q式自我掩饰或者自我欺骗,而是看到自己的不足,接纳暂时的错误,不把自己等同于错误,不把经历用在内耗上,而是带着这份不完美积极行动。同时告诉自己这是我的功课,虽然我不完美,但我值得被爱,同时,我本具足,我有足够的能量爱自己。
比如婆婆的言语攻击,我内在的认知是:在这样的言语攻击下,我不能反抗,我无法反击,我不能保护自己。看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我告诉自己我有能力保护你,我可以不认同她,我可以反击,告诉她我不喜欢她这样对待我。
比如,对待一些机会我总是被动地等待,希望领导看到我、想到我。我内在的认知是:主动要不好、我没有资格享受好的待遇。于是我告诉自己,你喜欢什么就去主动索取和争取,同时你值得拥有丰盛富足的人生。
比如,我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或者不够爱我,我的认知是明明可以为我做更多,为什么只想着自己享乐呢?现在我告诉自己,爸爸妈妈有一杯水,可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局限,他们认为他们只有半杯水,而且这半杯水已经全部都给我了。我拥有这半杯水已经足够提供给我资源和能量去创造自己的人生,去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面对痛苦,接纳痛苦,看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才能更好地拥抱痛苦,看清自己的局限,从而找到正确的破局点,看到人生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