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读了盖兆泉编著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语规划师》这本书,第一次读是在2020年的上半年,当时一口气把她编著的这两本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
当时对自己最大的意义在于对英语规划形成了体系的概念,从早期的碎片时鸡娃方式和人云亦云的思维惯性做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次重读,是基于一年多自己英语陪读的实操感悟,对盖老师的“二语习得”理论有了全面的理解和领悟,因此把其中关于理论部分的内容做一次比较全面的分享。
本文主要分享《做孩子最好的英语规划师》的第一部分: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是最适合儿童的方法
“二语习得”理论是在研究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和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早期的研究者称其为the natural way(自然法)。
研究者们发现,儿童都是习得语言的天才,放在什么环境中,都能轻而易举地“习得”那个环境里的语言。他们使用语言的能力来自于大量的、无意识的交流,他们通过“自然地吸收”掌握了语言。
区分“学得”和“习得”的差别
学得(learning):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一种语言。比如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和“情景法”。
习得(acquisition):通过大量接触和使用,潜移默化地学会一种语言。
比如小孩获得母语能力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潜意识过程,并没有经过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一过程就是“习得”。
绝大多数学习者都在学课文、做题和考试中循环往复,埋头苦学,很少有人会把精力投入在听故事、读小说等无意识的习得上。
中国孩子英语学得好不好,关键就在有没有“习得”,有多少“习得”的成分。
“二语习得”的学习方式
“二语习得”把语言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和隐性知识(implicit)。
显性知识是指知道什么(knowing what),我们从课本上学来的知识,基本都是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知道怎样做(knowing how),指经验、能力,比如骑车、游泳等。
沉浸法(immersion):为儿童创设语言环境,让儿童在其中浸泡,通过内隐式的学习,无意识的学习,习得外语。
沉浸式的习得法是儿童学习外语的最佳路线——路径最短、最有效、成果最好,过程最轻松无痛。
“二语习得”中听力理解的重要性
听力理解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关键,听力是一切的基础。
世界上大部分的语言文字都是通过字母符号来代替声音或者说是表音的,目前可能只剩下汉字是表行表意的。听力仍然是汉语学习的基础。
思维是声音。
语言的能力本质是“思维声音的交流”,无论你是在说话,是在默想,还是在写文章,当你在构思的时候,脑子里肯定在“叨咕”着语言的声音。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最关键的都是学习这种语言的声音。
在启蒙入门阶段,让儿童把主要精力花在对外语声音的掌握上,扩充听力词汇量不需要正规的学习场合,在生活中、玩耍中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
过了启蒙阶段后,要通过听力难度的增加带动阅读的提升。家长在给孩子准备资料时,应该始终保持听力材料比阅读材料难度大,这是保证英语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
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以下这个公式来理解: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 Decoding = Reading Comprehension
听力理解 ✖️ 解码 = 阅读理解
解码能力是自然拼读的一项基本能力。
对于表音的英语来说,音和字密切相关,掌握了解码的本领,就会读和认字了。
先有音,再有单词拼写,单词拼写是为了记录“音”。
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的英语预感,就要大量听,一直听,听到中学。
“二语习得”的精力分配方式
在目前的环境下,较好的做法是培训班要送,在家建立英语习得环境。
孩子的英语要学得系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必须进入一个有规划的体系进行学习。在这个方面,家长很难成为胜任的老师,还是需要依靠专业性的机构和一套教学体系。
不要希望每周的课外培训班能创造什么奇迹,在家没有输入和积累,课外班不能够提供足够的输入。
在培训班,完成“学得”的任务;在家,完成“习得”的任务。
孩子越小,“习得”的比例应该越大,家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幼儿阶段,习得最好在英语学习的总时间里占80%以上,上小学以后,让”学得“的比例逐渐增加,最终在小学高年级达到1:1的比例,学得和习得各占50%。
Para的藏金阁
投资至简|思维放量|教学相长
下一篇更新《做孩子最好的英语规划师》的答疑部分,解决大部分家长的疑惑,欢迎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