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但基于一定常识的判断,往往都是对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怎么做选择呢?做出选择怎么不后悔呢?
生活中,对于流言,往往是以讹传讹,不明察秋毫者,妄下结论,传着传着变了味,害了当事人。
十年前日本核泄漏,导致国内抢盐事件,那段时间我家人忙着到处买盐,看到他们一代一代往家搬,当时就严厉指出,不要相信流言,中国作为产盐第一大国,不可能缺盐,况且没了海盐还有井盐也够中国用的。当时买的盐吃了几年才用完。
最近小区附近主干道修地铁,以前听说地铁是高架的,想想也是为了省钱嘛!直到最近去一新楼盘售楼部,才知道地铁是隧道的,原来传言是那么的不靠谱,我当真了并且传给了几个人。
可谓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流言止于智者,智者是这么好做的吗?
基于一定常识基础的判断,往往都是对的。
传说一地方要修地铁,可是等了几年都不动工,就在大家以为只是未来规划时,突然审批动工了,回过头来想想,事情其实早已有迹象。
某规划地铁口几年都没动工的工地,去年却加速施工,今年即将封顶之际!却传来地铁开建的消息,恍然大悟,原来人家早就得到消息,等你后知后觉再去看房时,已经涨价了!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旁观者在讨论事情时,要了解事情始末,才有发言权。参与者身在事中,应当抛开利益关系的羁绊,看轻自己,跳出来看问题,才会有解决之道。
生活中,信息来源复杂,容易迷失方向。怎么辨别自己是否需要,怎么做选择不后悔?以我的家庭举例:
老婆名牌包包值不值得买?
我的成套的书籍能不能买?
这个项目要不要投资?
在结果不明朗情况下,怎么做选择?
首先,我们是基于什么标准或角度界定的?毕竟做任何事都有试错成本的。
我的答案是:内心和产出。
我曾说过,老婆:你买的名牌包包值得吗?都是被品牌过度包装定义的产品,除了给你带来一定的虚荣,你还得到什么?
看别人都买,不买怎么相处,女人的世界你不懂!
老婆批评我:你买这么多书,你看的完吗?现实中我确实没有太多时间看,比如买的一套《汗青堂译丛》,50部厚厚的全球历史大部书,够我看几年的。
理性看,与其买来束之高阁,不如投资理财增加收入。内心却是十分的渴望购买,经过权衡戒了烟省钱买了书,这下老婆没话说了!
我们站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结论也不同,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说对也不对,无所谓对错,就看你想达到什么目的,遵从内心不后悔就是了。
是不是有助于提升效率,结果是否有助于产出。条件不具备时,判断清楚趋势,权衡能不能赔得起,再决定下水。毕竟孤注一掷,时机和准备把握不好时,失败率很高。
努力提高认知水平,不断学习阅读,基于此,才能在复杂的背景下做出取舍,不被流言所左右,活的明白,看的通透,这才是智者所为。